2025李玄纪念展现场
然而,无论是中文“教育”被实践为知识灌输,还是英文“education”在制度中体现为标准化评估,它们在现实中都偏离了其最初的教育本质。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艺术教育到底该培养什么?标准化是否会扼杀创造力?真正的艺术是否能“被教”?
2025李玄纪念展现场
李玄的艺术人生,恰是一种对“教育”结构之外的回应。他少年时以全省专业课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却因各种原因未成学业,脱离了主流体制的“教育轨道”。但也正因如此,他自由于程式,独立于框架,自我探索,自我滋养,如同一粒野地里的种子,在大自然与宇宙秩序中找到了自己的生长方式。他的作品穿越时间、文化与技法的壁垒,展现出一种极为自由而深邃的能量语言,这种呈现,正来自于他对生命本身的体悟与诚实的回应。
2025李玄纪念展现场
李玄的成长路径启示我们:个体的艺术潜能不需要被塑造,而需要被守护。就像一粒种子,它生来已带有形状、节奏与方向。我们所能做的,是成为一片有养分的土壤——包容、松软、安静、自由,让这粒种子在其中自然地展开自己。这就是教育最本真的形态:不是“教”你成为什么,而是为你守住你是谁。
2025李玄纪念展--策展人李女士
当我们以“艺术教育者”的身份自居时,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不是园丁,不是雕刻师,而是构成土壤的每一个分子。只有我们自身有营养、有爱、有灵魂,土壤整体才会丰盈,从而滋养出真正自由而独立的下一代。
优秀的个体,不是被教育出来的,而是在优秀的土壤中自然长成的。
因此,我们也许应该放下“教育”的执念,回到“educare”的初心。真正的艺术教育,回归education的本意——让自己成为那片滋养生命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