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发展最大内生动力。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就以生命力的顽强、凝聚力的深厚、意志力的坚韧、创造力的巨大而闻名于世。从革命年代“百万工农齐踊跃”到建设时期“遍地英雄下夕烟”,从改革开放之初“万千能人涌珠江”到新时代“举国同心战贫困”,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点点星火,汇聚成炬,亿万人民的创造与奋斗,始终是中国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中国信心的坚实基础。
在四川省阆中市彭城镇,村民驾驶农机翻耕菜地(2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王玉贵摄)
人民是新时代的主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新增中小学学位、幼儿托位……各地纷纷推出“民生实事清单”,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出实招、求实效。民生有力度,发展有温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以干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就能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汇聚起共创未来的磅礴力量。
陕西安康市紫阳县红椿镇七里沟社区居民在社区织袜合作社内工作(2022年11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四)
“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不久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核集团等“国家队”集体喊话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艺术与科技融合,梦想与现实辉映,这样的“中国式浪漫”,激荡着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上,闪耀着一个个熠熠生辉的精神坐标。那是“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战贫之志,是“疫情不退我不退”的抗疫决心,是“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忠诚奉献,是“确确实实想为更多的人做点事”的公仆情怀……
李大钊同志曾说:“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精神的力量穿越时空,奔流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志气到“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勇气,从“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的意志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代代传承的浩然之气,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让我们一次次战胜困难挑战,也让我们倍增勇毅前行的信心。
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不绝,依靠的就是历史风雨中锤炼出的自信自强、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凭借的正是时代变迁里锻造的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折射出精神力量的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今天的中国,是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正是中国发展的深厚根基、强大动力。“客流量起来了,心里就踏实多了”“创新是照亮企业未来的那道光”“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各行各业的人们,充盈着“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干劲。一句句乐观向上的心声,一次次爬坡过坎的拼搏,一个个执着坚守的身影,都在朴实而有力地宣示:新征程上,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实现梦想的步伐不可阻挡。
演员在隆子县玉麦乡文化广场表演歌舞剧《天边格桑花》(2022年5月31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