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建设,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一系列改革举措密集出台,一项项改革任务蹄疾步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深入向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神州大地上的文物古籍“活起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创建使山野乡间的文化活动“火起来”,文旅融合发展推动“诗”和“远方”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中实现更好联结……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正在以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实践故事】“让文物说话”的三星堆
“我们过去确实没有想到,游客对近距离观看文物修复这么感兴趣。”三星堆博物馆馆长雷雨笑着说。
冬日的成都平原天气寒冷,但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依然十分热闹。自2021年12月开馆以来,这里已是游客热门打卡地。
一道玻璃墙分隔开文保工作区和游览参观区。玻璃墙内,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全神贯注,有的手持毛笔等工具,像艺术家般对文物进行细致修复,有的在操作电脑,记录下一串串复杂的数据。玻璃墙外,好奇的游客向内观望着,热烈地讨论着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内,工作人员在对文物进行清理。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看到文物保护与修复馆这么受欢迎,我们特别欣慰。”雷雨介绍,自从2020年9月三星堆遗址启动新一轮考古发掘,文保工作者就开始思考如何呈现最新文物修复保护成果,如何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如何让广大游客充分通过文物感受中华文明的厚重和久远。
“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把先进的文保设施以及保护修复技术近距离展示在游客眼前,使游客能和文保人员一起,第一时间见证文物保护修复的最新成果。”雷雨说。
我国国宝文物馆藏众多,许多却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指引广大文博工作者不断打开工作思路。
建设新馆便是三星堆博物馆创新展陈、活用文物的又一重大举措。
今年7月27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启动运行。完整的1号青铜神树和2号、3号青铜神树的“零件”在同一空间陈列,令3000年前的铸造工艺一目了然;月亮湾古城墙剖面巨幅展示,再现三星堆古老神秘文化;通过裸眼3D技术还原的考古“方舱”,让参观者得以和考古队员在同一视角、相同距离,沉浸式体验文物出土的精彩瞬间……全新的展陈、酷炫的技术,令游客们全方位、近距离感受到数千年前的文明智慧。
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拍摄的裸眼3D技术还原的考古“方舱”。新华社记者王曦摄
“太震撼了!我们坐了4个小时的飞机,值了。”一对来自新疆的父子正在拍照留念。他们是第一次来三星堆博物馆。父亲说,希望带着儿子近距离接触祖国各地文化遗产,从小就体会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未来我们将尝试用更多手段实现三星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雷雨期待,人们能在更鲜活、更亲切的三星堆汲取历史智慧、增长自信力量。
【记者观察】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如何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绵延赓续,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古老的智慧丰盈当代文化建设,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途上的必答题。放眼新时代,从颁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到部署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再到深入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等重大工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推动下,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生机勃勃,积淀起前所未有的自信力量。
(二)【实践故事】“门前十小”聚文气
“没想到我们当年的‘门前三小’现在已经变成了‘门前十小’,家乡群众文化生活真是越来越丰富了。”说起过去自己在家乡建农家书屋、开养生讲堂和现在村里的文化生活,湖南科技大学退休老教授夏昭炎直言“变化太大了”。
2009年,退休的夏昭炎和老伴儿决定回到老家湖南株洲攸县谭家垅村养老。很快他发现,村里人的物质条件虽然变好了,但是文化生活却很单调,农闲时,乡亲们吃完早饭就互相招呼着围坐在牌桌旁打牌,一打一整天,不少留守儿童也凑在牌桌旁无所事事。
于是,老两口盘活了周边6间闲置老屋,将家中藏书搬进去,建起了农家书屋,开起了养生讲堂、道德讲堂,后来又鼓励村民成立文体队,以水泥坪为展示舞台。
夏昭炎夫妇在谭家垅村的小书屋辅导小学生。(刘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