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暐之 歌剧杂志
鸾峰桥,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是目前国内单拱跨最长的贯木拱廊桥,2011年被定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12月23日,由中共宁德市委宣传部、宁德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共寿宁县委、寿宁县人民政府联合出品,宁德市畲族歌舞团、福建省歌舞剧院、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闽江学院联合创作、演出的歌剧《鸾峰桥》,在福建大剧院首演。
本剧艺术总监、编剧刘国平,作曲章绍同,总导演陈蔚,编剧钱晓天,指挥张诚杰,主演孙砾、吕薇、高鹏、田浩、王杨、刘淘、刘明江等,福建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演奏,宁德市畲族歌舞团、闽江学院担任合唱。
歌剧《鸾峰桥》讲述了一个“造桥”的故事,但是这个桥并不是现实中的“鸾峰桥”,而是党和政府帮助下党乡摆脱贫困的希望之桥、幸福之桥。
福建省是全国脱贫攻坚战略实施的排头兵,宁德市寿宁县当是最早接受脱贫扶助的受益者。这里的老百姓,从被动吃救济到主动摆脱贫困,他们从思想和行动上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蜕变。近年来,扶贫题材的歌剧创作很多,同样是表现扶贫题材的《鸾峰桥》,有它的独特性、优势性,同时也有一定的约束性。本剧以当年习近平同志“三进下党”调研指导扶贫工作这一真实的历史背景为依托,因此,戏剧化的展现也必然要以“真实”作为根本立足点,剧中所有戏剧人物、戏剧事件,在生活中都有原型可循。
以“鸾峰桥”做剧名,是一举多得的选择。首先,这一剧名体现了故事发生地域的不可替代性,即宁德寿宁的下党乡;其次,从具体的“鸾峰桥”到意象化的“鸾峰桥”,让剧名的形象和内涵都得以丰富和提升。本剧有一首“弱鸟先飞”的主题合唱,就是将“鸾峰桥”的引申意向具体表述的体现:“我们是木料,你也是木料,党组织是工匠帮我们建桥,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屈不挠,就能建起摆脱贫困的鸾峰桥……我们都是中用的木料,听从党组织谋划打造。”“鸾峰桥”是全榫卯结构的桥梁,创作者由此引申出“要成大事必须要相互依靠”的深刻道理,进而将党组织比作“工匠”,老百姓比作“木料”,体现老百姓以党的领导为核心,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不仅贴切也很质朴。
所谓幸福的乡村都是相似的,贫困的乡村各有其贫困。下党乡有全国独一无二的“鸾峰桥”,同时也有罕见的落后与贫困。本剧故事开始,乡党委书记大周走马上任,下党乡的老百姓却还称他为“保长”,诙谐幽默,却令人深思。当年的下党,落后的不仅是水、电、路等硬件设施的匮乏,更是人们在观念、见识上的陈腐与短浅。翠红是被“骗到”这里给王家做媳妇的,她虽然来自贵州的小山村,但是她曾经见到过外面的世界,所以她决意抛下刚满月的孩子离开,是因为她要走出去,要通过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孩子的命运。鸾峰桥是下党人走出去的通道,也是这里的老百姓安于现状、不愿改变的写照。《鸾峰桥》剧本结构完整,全剧四幕八场戏,大周和翠红,一个是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乡党委书记,一个是不甘心被贫穷束缚一生的下党乡村民,两个人物引发出两条戏剧线。最终,翠红这条线终于回归于大周这条线,在这个过程中设置的人物和戏剧矛盾冲突也逐一得到解决。
音乐是感知的艺术,歌剧《鸾峰桥》的序曲,就是一段具有听觉和视觉双重形象的乐段。
清脆、悠远的竹笛声,宛如山间流淌的小溪,与管乐、弦乐奏出的特色鲜明的山歌旋律交相呼应,福建闽东山区特有的绿水青山的风光,在只有一分半钟的时间里,极富画面感地展现出来。
这部歌剧的音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鲜明的地域风格。福安民歌《纱罗带》和畲族地区的民歌民谣元素,自然地运用在音乐的创作中。剧中翠红的音乐形象具有更加突出的个性。翠红原本是贵州人,后来在下党生活,作曲家将贵州苗族山歌《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的主旋律,作为人物的音乐主题着重加以运用,让翠红这个人物在音乐形象上具有了很高的辨识度。本剧在各种音乐形式的转换上也很自如,从独唱到合唱,从对唱到重唱,可以做到无缝衔接。剧中翠红、大周的几段咏叹调都很有分量;《弱鸟先飞》这段合唱,节奏激越振奋,朗朗上口,记忆性强;大周、陈丹、王二林、翠红在不同空间的四重唱《滴水穿石》,通过写意的表达来体现“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戏剧主题精神,风格清新,富有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
舞台呈现方面,本剧没有将思维固化在全景展现“鸾峰桥”的现实形象上,而是用“以偏概全”的手法,通过局部的剖面构造、局部的内景,来完成戏剧场景的需求。悬浮的“鸾峰桥”断面视觉屋架简洁又具有指代性,可移动的几个景板组合变化,就能体现不同角度鸾峰桥廊屋内的空间。本剧除了第二幕第一场和第三幕第一场,戏剧场景基本在“鸾峰桥”内完成。多媒体在其中的运用,主要是配合戏剧场景外围环境的营造。在表演调度上,导演采用了主要角色流动、群体人物相对静止的手法,让舞台表演的画面感和层次感更加突出。另外,在一些关键的戏剧场景,比如对于上级领导视察下党乡的场面,导演的处理手法也很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