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我们播下了对照组野生型和实验组早开花型两类种子……10月3日,实验组的拟南芥开花了……这几天,对照组的‘小南’还没抽薹。”梅子言说,经过基因编辑的早开花种子的开花期真的提前了很多。
“非常棒!给你点赞,小小科学家。”陈冬竖起大拇指。紧接着,他佩戴上混合现实眼镜,让同学们跟随他以第一视角观察空间站中已经移入手套箱里的“小南”,并剪下了“小南”的植株,放入冻存管。这些采集下来的植株将存放在低温存储柜中,由航天员带回地面进行科学研究。
约50分钟的精彩授课和天地互动交流,让在各地聆听的同学们受益良多。“航天员老师带领我们了解了问天实验舱,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到太空中探索一番。”云南省大理州下关一中初二学生张焙惜是个“航天迷”,她说自己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航天事业作贡献。
从约400名参加现场活动的中小学生代表,到通过电视和网络收看授课的广大青少年,都从太空课中的一项项实验、一幅幅画面中,感受到了深邃宇宙的别样魅力。
身临其境的科普体验,让太空梦不再遥远。从“天宫课堂”第一课中国空间站首次亮相,到二次授课引入空间科学实验内容,再到这次航天员与青少年一起观察空间科学实验,不到1年时间里,中国空间站已经三次开讲,迎来两届太空老师。随着空间站建设的逐渐成熟,太空授课不断拉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与太空和科学的距离,托举起天马行空的科学畅想。
“从展示有趣的实验现象到带着孩子们参与科研过程,‘天宫课堂’逐渐更立体、更深入。未来,科学探索之门将越开越大,让投身太空事业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太空授课科普专家组成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说。
今年6月入驻空间站以来,刘洋每天折一颗纸星星,放进来自地球的“漂流瓶”。如今,“漂流瓶”中已装满小星星。授课迎来尾声,她寄语同学们:“希望你们心怀山海,眼有星辰,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共同创造更加精彩的未来!”话音未落,她张开手,掌心中五颜六色的纸星星飞向空中。
五彩缤纷的太空梦想,也飞入孩子们的心中。
编辑: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