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平早年间在日本学习过录音技术,后来回国从事录音和音响工作。在B站上,人们可以查到“录音师赵平”的网页,他的我简介如下:“这辈子只做一件事,伺候耳朵的资深录音师。没在大学读过书,只在大学讲过课的音频工程师。拥有多项发明专利,还在探索的全向声召集人。”赵平先生是我国第一代录音师,1976年开始从事录音工作,曾任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录音技术部主任、SONY公司驻中国专业音频技术顾问,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让世界充满爱》《血染的风采》就出自他手。“我是一个伺候了耳朵一辈子的老录音师,从1976年干专业录音直到今天,就一直在伺候耳朵。”赵平说:“我们在十几年前开始干这件事的时候的初衷是什么?就是要做一个让老百姓买得起用得好的助听器。助听器要解决的问题是听见,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听好。因为我是一个录音师,听见根本不是我的目标,我的目标是怎么听好。而听好的概念就是音乐家用的好,能够进音乐厅,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我们走了一条完全独立自主的道路,不是去依赖某种算法,算法是录音师手里的工具,它绝不是目的,我们追求的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一种音效。”不过,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是有些老年听障观众觉得这个耳机佩戴起来有点不方便,体积太大而且份量有点沉。为什么全向声要做成耳罩式的大耳机?赵平说,他们在2014年之前做了一个研究,内容就是戴耳机听音乐为什么会造成耳聋,尤其是
入耳式耳机耳聋的几率极大。赵平16岁入伍当报务员,每天不管是训练还是值班至少戴着耳机超过5个小时,之后从事录音专业到今天,年过七十耳朵不聋眼睛不花。他说,没有一个报务员是用入耳式耳机的,一定是耳罩式耳机。如果做辅听耳机还做入耳式,势必对听障人士造成二次伤害,所以全向声定下来的原则就是不做入耳式只做大耳机。赵平建议,那些老年听障人士要像戴老花镜一样使用辅听耳机,用的时候戴上,不用的时候摘掉,毕竟任何形式的大音量都可能给听力造成二次伤害。
随着老龄化的听力下降造成的听障,另一个听力杀手也正在危害着年轻人。人们经常见到年轻人带着耳罩式耳机开的很大音量听摇滚和一些刺激性的音乐,最可怕的是那些入耳式耳机对年轻人听力伤害会更大。对此,作为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专家成员的赵平表示,资料显示,近几年听障年轻化的趋势明显,2050年不正确的音乐重放将导致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有听力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不断地告诫大家呵护听力健康要从现在开始,特别是要从年轻人开始养成正确健康的用耳习惯。
我们听听听障人士们重回音乐厅的感受——
张世毅
85岁的张世毅老人原先是东方影音出版社的负责人,他用“出乎预料”来形容佩戴全向声耳机的感受,“
我耳聋已经10多年了,人老了听力越来越下降,最后没办法只能5万元配了一只助听器。我干了一辈子舞台监督,舞台我太熟悉了,用的什么乐器发出什么声音我都清楚,但戴上助听器就区分不出来了。以前,成方圆、程琳只要录了新歌就发给我,后来我就跟她们说,以后有歌就甭发给我了,我耳朵不好使,听着音乐跑调。从那以后,我就跟音乐告别了。
听不见声音,就没办法与人交流,也没办法参加聚会,摇头也不是点头也不是,这种状况非常痛苦。这次戴上全向声耳机在剧场里能听出声部来,尤其管乐、打击乐非常清晰,只是弦乐部分稍微差点。”
87岁的祁培文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使用助听器超过13年。他说:“人到年老了以后,耳朵失聪是个大问题,耳朵什么都听不见,生活的乐趣减了一大半。之前,我换了4次助听器,每副价格都在10万左右。助听器能解决一点问题,但是听得见声音但听不清说什么。尤其是听音乐更没戏,音乐本身就是给人美的感觉,但是你带着助听器听着音乐就是一片嘈杂的声音。一个喜欢音乐的老年人,听不见音乐就相当于没有了一大半的生活。戴上全向声耳机之后,解决了人耳朵听不清楚的事情,特别是我重新听到了音乐之后可以说是喜出望外,它给我的后半生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喜欢音乐就是听不清楚,你想我心里多么着急。全向声可以听清楚乐队的声部还有乐器发出的声音,听得出来音乐的层次感立体感,而且不失真,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感。”带着这个耳机听完音乐会的郭冬诚老人表示,坐在音乐厅里的音乐效果有种回到听障前的感觉,“
我喜欢交响乐,带着这个耳机无论从声音还是方位上都有感觉。
”滕棣华教授如此表达自己的感受:“耳背以后我就不再去音乐厅了。自打有了这个全向声新耳机,我的社交多了,听报告坐最后一排都不怕了,音乐厅有机会我就去听听。道理我不懂,声音好坏我知道,我给身边好几个姐妹推荐了,现在都用的挺好。”广州一位非常酷爱吹笛子的老人,戴上全向声耳机之后,又可以拿起笛子演奏了。
全向声辅听耳机除了解决身为乐迷的听障人士的人生难题,还为很多因为饱受耳疾之苦的音乐家们带来福音。黄安伦说:“全向声耳机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我一直戴着的就是德国和挪威的名牌助听器,但是一戴上这个全向声耳机,完全是不同的境界,我从专业角度来说,它的音频非常广泛,听音乐的损失非常小。
”
音乐人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