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间,推出十一部原创作品
五年来,江苏大剧院共引进承办各类演出活动2600余场,惠及观众和艺术爱好者超220万人次,共有60个国家(地区)院团、8万艺术家登上剧院舞台,共创作和制作包括歌剧、话剧、现代京剧、舞剧等在内的剧目10部,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江苏大剧院总经理廖屹表示:“这个剧院的诞生为这个城市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变化,带来了一些文化和艺术上的不一样的体验。我们现在已经拥有20多万粉丝,能够很好地支撑我们的一些演出场次,同时市场经营上也积累了一些方法和经验。”
据介绍,江苏大剧院室内乐组合、童声合唱团、爱乐合唱团等自有艺术团体逐步发展成熟,总规模超过400人,并在艺术生产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江苏大剧院还先后与南京民族乐团、江苏省儿童艺术剧院、江苏交响乐团、江苏省民乐团等艺术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出乐季音乐会展演,联合制作原创剧目,进一步增强了江苏大剧院的艺术生产力量。廖屹介绍,这五年剧院制作了10部原创剧目,其中包括歌剧、舞剧、话剧、儿童剧以及声乐套曲等等,而江苏大剧院委约作曲家杨帆创作的钢琴协奏曲《运河纪行》则是该院推出的第11部原创作品,“我觉得我们不光是要把这个剧场用好,还是要留下一些很好的作品,成为保留的剧目。比如说,我们去年自制的《红楼梦》,今年的《红高粱家族》。在剧目创作上,我们现在有一个很明确的方向,主要就是改编或者源自于经典的文学作品,将文学作品进行舞台化改编。至于《运河纪行》的创作初衷,主要是因为我们江苏省文投集团成立5年来,形成了‘大运河、大剧院、大平台’的主业布局,同时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有很大一部分工作在文投集团,所以我们也应该做一些跟运河有关的艺术作品。”
江苏大剧院已经输出管理团队
廖屹透露,五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在剧院管理上确实取得了一些经验,“我们不但把自己这个剧院运营管理起来了,同时我们还拓展和帮助运营管理南通大剧院,同时也刚刚与合肥包河凤凰剧院签约。我们有两个管理团队现在在外面,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培养剧院管理人才,把我们的取得的经验输出出去,也给南通和合肥的观众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没有梧桐树,引不得凤凰来。几年来,名声在外的江苏大剧院引起了周边艺术机构的关注。廖屹说,外地两家剧院都是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合作的,“当地的政府的领导来这里参观然后看演出,回去以后一讨论觉得江苏大院这个运营模式适合他们的发展。这在当地培养了一支优秀的管理人才队伍。”从五年前在这个城市拓荒,然后举办包括开幕式演出等等各种大型活动至今,江苏大剧院一直是企业化运行。廖屹说:“现在大剧院在编员工大概是200多人,然后再加上外包团队加在一起不到700人,这么多人运营27万平米这么大的一个体量,还是很不容易的。更何况我们又是企业化经营,还要考虑到生存问题,都是靠我们和员工的共同努力。”
江苏大剧院总经理廖屹
“国家大剧院”模式开枝散叶
从某些角度上说,成立十余年的国家大剧院有点像艺术界的“黄埔军校”,这里已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管理者,有的依旧在这个中国艺术最高殿堂里耕耘坚持,有的已经带着一身的本领离开并开始在不同的艺术机构和领域里施展拳脚建功立业。其中有些已经执掌一面,比如说现在管理北京音乐厅的张琳,负责中央歌剧院新剧场运营的焦珂,还有已经是江苏大剧院担任总经理的廖屹,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提及国家大剧院那几年的历练,廖屹感慨万分:“在国家大剧院工作的那几年是我一生最难忘的岁月,非凡的经历是可遇不可求,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国家大剧院的学习和锻炼,不管是对我个人还是从这座艺术殿堂里走出来的每一个人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非常感谢陈平主席、王宁院长,还有国家大剧院的各级领导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廖屹透露,国家大剧院的管理运营模式对他来说提供了走向成功的捷径,江苏大剧院的很多组织架构和国家大剧院都是一样,“国家大剧院的运营管理模式是可以被复制的,再加上跟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成功是必然的。就像陈平主席所说,不着急,我们要做百年老店,江苏大剧院也是奔着这个方向去的。”企业化管理就像挑家过日子,不仅要节约成本,还要增收节支,这样才能过上好日子。廖屹称:“国家大剧院不做的差异化经营的内容我们就必须做,比如说场地出租就是我们的重要收入来源。当然,还有就是这家剧院还有一个会议功能,我们还有一个江苏大会堂,例如每年的两会以及一些重要的活动都在这里举行,会议的延展拓展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撰稿张学军
编辑张学军
排版张学军
供图江苏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