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音乐人对话“传承·发展”共同呼吁“把根留住”

两岸音乐人对话“传承·发展”共同呼吁“把根留住”
2022-09-04 01:33:56 来源:中华网加拿大频道   作者:张学军

“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8月29日晚,这美妙的歌声回荡在中山音乐堂里,在这美好的祝福声中,第三届“两岸文化名师对话”之音乐名师对话活动圆满落幕。为期一天的活动,一台9名两岸音乐人精彩的圆桌对话,一台带着美好回忆的交流汇,人们在音乐的范畴里、在“传承·发展”的共同话题中,寻求中华文化同宗同族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共识。

九位音乐人,一台精彩的对话

此次对话是一次由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联合主办,北京音乐家协会承办的文化盛事。金兆钧、田青、甲丁、何沐阳、胡廷江、黄庆元、易家扬、陈俊廷、彭丞麟等九位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音乐人相聚在一起,以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展开热议与对谈。

这是一个老友相聚的温情现场,在论坛尚未开始之前,大家已经相谈甚欢。现场主持人、资深乐评人、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金兆钧说:“我跟台湾的音乐人交往很多年了,包括这次请来的很多嘉宾也都认识很多年。举办这个活动,让两岸音乐人聚在一起举行对话,共同探讨一些互相关心的话题。因为疫情等原因,大规模的演出活动受到限制,我们在理论上进行一定的研讨,回过头看看过去,展望一下未来,有着比较特殊的意义。”

此次对话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重点说传承,下半场重点聊发展。

田青(著名音乐学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

发展是大家共同的愿望,也是我们的目的。但是“传承”不仅仅是手段,实际上是基础,没有传承就不好谈发展。科学技术可以弯道超车,文化不行。因为文化是要一层一层的积累,我们现在讲传统文化,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你必须认真的一点一点从零开始学习。不然何谈传统文化,所以传承这两个字非常重要。

2000年第九届青歌赛,我第一次做评委。在那次青歌赛上,我提到所谓的民族唱法存在着“千人一声”的问题。我们在教育当中把科学凌驾于艺术之上。科学和技术是讲标准的,但是艺术讲个性,不能标准化,不能没有个性化,更不能批量生产。

包括民歌在内的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我们今天讲发展,一定要从传承开始,也一定要从继承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开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一个“根”,有一个方向,而且才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黄庆元(台湾著名词曲作者、音乐制作人,代表作《把根留住》)

在台湾人的音乐环境里,没有原生态这个说法,我们用的就是各族群的传统音乐。但台湾少数民族都是所谓的高山族,总共有16个族,他们有各自的生活形态。除了这些少数民族之外,还有很多汉族人在300多年前从福建、广东沿海来到台湾,不但是人过去,他们也把自己的习俗以及当时的风土民情,原原本本的带到台湾去,在那里发展,在那里生活。

所以觉得原生态的音乐,除了现在我们要保存以外,要让年轻人多接触。因为很多年轻人不认为原生态音乐跟他们有脱节,他们不但不排斥,而且他们把里面很多的元素包括精神,带到他们的创作里。台湾有一个金曲奖,每年都会给少数民族音乐设立一个奖项。所以,让很多年轻人觉得他可以发挥,他可以从传统里找到一些自己的新东西加进去,这是蛮好的一件事。

胡廷江(青年作曲家、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春天的芭蕾》)

我觉得我们的创作肯定是要有“根”的。我是专业学作曲,所以在音乐院校接触了很多专业的作曲技法,很复杂,比如说和声、辅调、曲式、配器。我们在掌握了这些技术可以顺理成章作曲了吗?这当中还隔着一个巨大的槛,这个槛就是文化。十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首作品叫《春天的芭蕾》,这首歌是从头到尾都是用西洋的和声,西洋的曲式,西洋的方式来创作的。这个歌也是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我听到了春天,也感受到了芭蕾的活力。但是这些年我更多的在思考,如何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踏踏实实地用民族的音乐语言、用中国文化的根,再来提炼自己的创作。所以我在写《看山看水看中国》时完全用“宫商角徵羽”这样一种传统做法进行创作。我觉得这是作为中国音乐家的一份责任,所以说我想更多的沉下心来,更多的从民间音乐的土壤当中来学习。

陈俊廷(台湾资深音乐制作人)

关于未来的事情,从传承入手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而从传承入手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就是怎么减少审美的偏差。在跨艺术的表演形式下,我经常问一些偶像艺人,你们学跳舞,学到最后到底是谁肯定你们?韩国说你们跳得好才是跳得好吗?学音乐也是一样,唱嘻哈肯定你们的一定是黑人吗,我觉得我有点迷失。所以,我希望跨艺术平台的工作者或者是音乐工作者,能否可以无偏差的更多的带出我们的美好,带出我们老的文化或者是老的音乐的美感。

当我们有足够大自信的时候,似乎也不用想说能不能说服别人,或者是能不能在西方的标准里获得什么样的认定,我认为可能不是一件太重要的事情。

希望还在工作线上的各位,第一个让我们可以无偏差的把我们美好的中国元素尽可能的带到流行音乐当中,让我们中华文化的基因可以积极融入世界的现代文化里。

甲丁(著名导演、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

发展这个词跟传承对应起来,我认为它特别的重要和必要,传统的结果用发展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个人的理解,不是应该把一些原汁原味的素材给它集中好,然后通过图书馆以有声读物的资料库传承,而是通过新媒体,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人们把无形的东西变成他内心当中有形的东西接受它,感受它。这样的发展是生动的,是有生命力的。真正的中国民族文化,应该说是在我们公众的视野当中出现在公众的心灵当中,音乐做了非常大的贡献。

传承是一种接力,发展是一种动作。我们用什么样的动作能够去做,我们确实要找出跟音乐符合的动作把它能够发展起来发展下去。

真正的自信得要有底气,你的底气来源于什么?来源于确实有丰厚的我们的传统的民族的民间的文化基因的底气。

90年代中期,我们跟日本音乐人合作,我和三宝特别希望能够作出很有日本味道的东西来,但是我们写完了以后,拿给人家一听你这个中国味真好真独特。就是我们努力往他们的音乐上靠都不行,为什么?那是基因里的传承,基因里的发展。

易家扬(台湾著名音乐作词人、华纳音乐制作部资深总监,代表作《遇见》、《单身情歌》)

当初,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是罗兰老师带着我们走进创作的领域。我骑着一台很破的脚踏车,在台湾的路上去找一张自己喜欢的卡带,这是我最早开始去享受音乐怎么样带进我生命里的一个开始。后来,我进了滚石唱片,很忐忑的开始第一个工作。那是滚石唱片的最初,很多音乐人那时候做企划、做文案。记得那天,李宗盛大哥走到我旁边说,专辑的主打歌是《我是一只小小鸟》,从那儿开始进到音乐工作室学习怎样做一张专辑。后来我除了企划之外,我就开始去写作,开始进到了包括华纳在内的很多公司。我为陈小春写的一首歌《神啊,救救我》非常畅销。后来,在北京办了第一次活动,那次我们第一次去了颐和园里的一个四合院,那是个美丽的秋天的傍晚,有人在唱昆曲,我们在旁边听。我发现文化是融入每个人的血液和细胞里,就是不知不觉的进来的。2000年左右,我写过《单身情歌》。有一次我在微博上看到哈尔滨有一个学校,每一年到了毕业的那一天,所有的人聚集走廊里一起唱《单身情歌》。所有的音乐它其实就是融在我们的心跟血液里,它会在时空里丢下一颗种子,会长大,会影响很多人。

彭丞麟(台湾金牌制作人、词曲作家)

我是台北人,现在在北京做音乐。我在中学的时候是学习国乐的,我学的是柳琴。到了大学之后,开始玩儿乐团,现在是华纳音乐台北音乐总监。

田青老师的一句话对我触动特别大,科学方式可以弯道超车,但是文化不行,需要积累。我们使用科学方式做现代音乐的时候,弯道一超车,后面载的东西丢了一堆。在现在音乐背景之下,因为高度科技手段的介入,让一般人做音乐的门槛降的非常的低,只要有一台电脑的人都可以自称为是制作人或是音乐人,他只要上网找一些曲样,在一个简单的音乐程式里就可以把这些曲样放进去,拼凑之后就会产生他所谓的新的原创音乐,这些东西好不好?不知道。

何沐阳(著名词曲作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台湾的流行音乐曾经非常深刻的影响了大陆的流行音乐,尤其在早期,我们还是相对比较闭塞的信息环境里台湾的流行音乐是一股清流,带给我们很多的想象和感动。包括我早期也是听台湾流行音乐,影响到很多的创作人,也影响很多的创作。再慢慢发展这几十年来,包括台湾的很多音乐人,都在北京发展。大家已经进入了非常深度的交融的过程中,其实这是文化的交融,这个交融让北京现在也慢慢成为了亚洲的音乐制作中心,各种人才在北京都有。

我们都经历过这样一个时代,小时候听的很多都是非常好听的民歌,突然一下子开了一个缝,流行音乐透进来,发现流行音乐怎么这么好听。当时我们比较落后,听完港台地区音乐,再听日韩音乐,随后接触欧美音乐比较多的时候再去反思自己的东西,会发现原来我们这些根源的东西真的是好东西,这才是我们民族的根源。所以我当时就反思,能不能用一些国际性的音乐概念去制作民族的音乐。我在做凤凰传奇第一张专辑的时候,就形成一个想法,把它变成现代民歌法。我理解的现代民歌是最根源性的民族元素,加上现代人为的歌词,再加上国际性的演绎手法这三个东西叠加在一块,就形成了现代的表达。我帮很多地区写过歌曲,有些歌真的成为了当地的民歌,我从当地提取元素,重新创作,又归还到民间去,有的人觉得这就是我们当地的民歌。我在创作《彩云之南》《坐着火车去拉萨》最近在抖音上又重新火了一把,它已经是超过20年的歌曲了。真正有民族元素的东西,中国人其实是迈不过去的,永远在自己的血液里的一种东西。

一组经典歌曲,一份儿浓浓的乡音乡情

今年是两岸开启交流活动35周年,是北京市文联开启京味文化之旅的第22年,也是“两岸名师对话”开展的第三年。前两届两岸书法和文学名师开展了精彩的对话,受到了各方的好评。这一届请两岸音乐人以传承发展为主题开展对话活动。当天下午的台湾会馆,两岸音乐人越聊越近乎的音乐对话进行了将近两个小时,大家在两岸音乐发展的“根”与“魂”话题中,在民族文化基因传承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致的认同和共同的感知。

当晚,与会音乐人、参会代表以及众多观众相聚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的“两岸音乐人交流汇”。在位于紫禁城皇家园林的音乐堂里,在传唱已久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中,更能够令人切身体会到同宗同族的亲切感。交流汇分为“相亲相爱”“乡愁”“乡音”“乡情”“明天会更好”五个篇章,四位青年歌手唱着欢快温情的《相亲相爱》率先开场,紧接着《故乡的云》《小城故事》一首首当年台湾最早走进大陆的流行金曲回荡在现场,令人有着一种美妙的穿越之感。很久没有亮相的歌唱家王洁实带着那副招牌式的亲切微笑,唱起那首再熟悉不过的《外婆的澎湖湾》。而女中音歌唱家陈冠馥演绎了曾经红极一时的《鼓浪屿之波》,深情的歌声中洋溢着两岸割舍不断的鱼水情。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丁毅、歌手王小玮相继登台唱响《乡音乡情》和《阿里山的姑娘》,音乐人何沐阳则演唱了自己词曲创作的《天耀中华》。交流汇的尾声,台上的歌唱家与台下的观众一同唱起那首曾经唱响两岸的《明天会更好》,以这样美妙动人的歌声共同唱响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美好祝福。

作者:张学军  中华网加拿大频道特约记者.

(责任编辑:弘枫)
关键词:

为您推荐

这才是国交的声音!《黄河大合唱》声撼北京音乐厅

这才是国交的声音!《黄河大合唱》声撼北京音乐厅

9月3日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中国交响乐团和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在北京音乐厅上演一台《红色传承》——“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音乐会。
2022-09-05 12:08:40
龚爽再唱经典《我的祖国》,网友:想起了那年的《耳畔中国》……

龚爽再唱经典《我的祖国》,网友:想起了那年的《耳畔中国》……

8月28日晚,“网络文明之夜——海河城市交响音乐会”在天津梅地亚大剧院震撼上演。音乐会上,青年女高音龚爽倾情唱响《我的祖国》,一股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思乡之情洋溢在歌声与乐声的斑斓色彩中。
2022-09-01 01:53:52
多国记者走进荣宝斋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多国记者走进荣宝斋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为加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媒体间进一步务实交流,促进相关国家媒体对华了解,亲眼见证中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了解中国经济发展成就,8月26日下午,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和环球网组织20多个国家的30多位记者走进荣宝斋。
2022-08-27 23:21:01
因歌剧相逢,因歌剧美丽,首届中国南京歌剧研学竞演周圆满落幕,结束恰是开始

因歌剧相逢,因歌剧美丽,首届中国南京歌剧研学竞演周圆满落幕,结束恰是开始

CHINESE OPERA2022年8月21日下午,江苏省文联小剧场,一台以“生命因歌剧而美丽”为主题的中国民族歌剧红色经典歌剧片段音乐会在这里演出,并通过线上直播和大家分享。
2022-08-23 10:51:00
中国·苏州第二届殷秀梅、戴玉强歌剧演修班学员汇报演出圆满落幕

中国·苏州第二届殷秀梅、戴玉强歌剧演修班学员汇报演出圆满落幕

8月11-15日,第二届中国·苏州殷秀梅、戴玉强歌剧演修班学员连续五日进行汇报演出,向苏州市民和全国观众汇报了歌剧演修班教学成果,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歌剧艺术魅力。“空中几处闻清响,欲绕行云不遣飞。
2022-08-16 09:42:41
“思”如泉涌,“蒙”笔生花——青年导演成思和著名音乐人张蒙,未来可期!

“思”如泉涌,“蒙”笔生花——青年导演成思和著名音乐人张蒙,未来可期!

近日,在临沂成功举办的《传承》张蒙个人作品演唱会上,有三首深受观众喜爱的歌曲《传承》、《都梁的星空》和《花香怒放》,它们正是由青年导演成思携手著名音乐人张蒙联袂打造的作品。新生代中杀出了“两匹黑马”。
2022-08-13 13:21:29

热图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