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襟见肘之间,依然打造高水准音乐季
因为有了国际音乐大师的回归加盟,使得本届音乐节内容丰富,后劲儿十足。“我们希望让北京的观众能领略到中国爱乐持之以恒的对音乐的最高标准的追求。
”余隆说:“音乐季是乐团每年的一份作业一份功课,这份作业是中国爱乐乐团为所有的音乐爱好者为我们首都的观众给予的一份儿最完整的答卷。在这份答卷上,大家可以看到所有爱乐人的追求和信念,也可以看到所有音乐家对这门艺术对这个行业的一份尊重和一份致敬。所以,无论是从艺术的质量、艺术的品质和一个乐团的精神,到今天为止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尽管中国爱乐乐团面临的困难多多甚至非常严峻,但我们依旧想的是如何保持专业的严肃性,如何保持专业的尊严,如何保持向专业和职业的致敬,这点上中国爱乐乐团当仁不让是全国各个乐团标杆式的机构。”
老搭档余隆和李南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余隆和李南两位乐团领导说到最多的就是乐团资金严重不足的困境,但余隆表示,即便在这种预算不足的情况下,中国爱乐乐团的乐季从艺术质量上仍旧是一个上乘的音乐季,而且是一个非常有闪亮点的音乐季,“在这种情况下,能拿出这么一份答卷,我觉得能够对得起所有的音乐家,对得起所有的音乐观众。”余隆希望媒体对于中国爱乐乐团给予一些鼓励与偏爱,他掏心掏肺地说:“
如果说乐团带来的艺术成就、尊严和标准,是建筑在现在非常贫瘠的基础上,就更值得对爱乐乐团所有的音乐家们给予致敬。作为乐团的音乐总监,我能做好的事情就是让我们的艺术质量保持不跌落,无论从乐季的设计还是演出质量上,都是我们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的最极致的标准。今天能够建立这样一个职业的平台、职业的习惯,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建立可能要花很多年的时间,保持住更是难上加难,失去会很简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多少米做多少饭
中国爱乐乐团的新闻发布会永远是最轻松最活跃的对话现场,乐团的几位领导虽然坐在主席台上,但依旧希望与到场的媒体能够有一番推心置腹的对话,大家彼此都说些实打实的心里话。事实也一样,这个现场更像是没有负担的聊天,但绝不是闲聊而是有着一个个指向性的话题。
李南
发布会现场,有记者问及此番爱乐的国际外援从规模上没有南方的一些资金雄厚的乐团请的多?究其原因,李南回答得很直接,就是预算不够,“
这也没有什么可掩饰的,实际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多少米做多少饭,不过米多的人家做的饭也不一定比米少的做的饭好吃。在有些团的乐季经费数倍于我们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出奇兵,走系列,走特色,提高质量,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质量不差,我们的场次可能少,但是我有系列,我们有凝聚青春系列,这很重要。”
余隆补充道:“今年是在疫情之后最大的市场的回归,作为一个职业乐团,我们怎么做到职业乐团的音乐季的回归。音乐季不是凑一批节目,音乐季是有格局、有设计、有思考、有艺术的线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疫情三年,我们脱离了国际对艺术家互相签约的时间太长了,许多国际大师也能加盟爱乐乐季,这对中国爱乐乐团的支持本身就是一种信任。同时,这几年青年音乐家的成长是一个让人欣喜的现象,这也标志着中国古典音乐行业的薪火相传。”“我认为音乐是我们主要追求的对象,而不是追星。
”余隆强调,乐迷不能只看到乐季有几个国际艺术家,更要看乐季的内容安排,有哪些作品以前是很少演出或者没有演出过的。还有比如说闭幕式上小提琴家宁峰演奏的作曲家戈德马克的“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中国首演,“
所以我说音乐季的策划不仅仅是看人,要看整个乐季的艺术构思和理念的构架。在浩瀚的音乐海洋里边,有太多的音乐文献,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宇宙,要有更多的艺术作品需要介绍给观众。中国爱乐乐团一直是个前行着,我们带动的不仅是音乐家还有音乐作品,至今我们已经演了3000多首作品。
21场乐季音乐会,12场在国家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