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乐团继续演奏了贺绿汀的《森吉德玛》与《晚会》以及舒楠创作董乐弦改编的《不忘初心》,不同风格的乐曲被大小演奏家们进行了不同情绪和情感的演绎。10月13日是中国少先队建队日,这和与共和国同龄的中国少年儿童的群团组织今年也已经73岁了。音乐会上半场尾声,这支庞大的乐团群情激昂的奏响了《少先队队歌》,在张冰冰带领下很多观众也隔着口罩唱起了这首人人都会唱的歌曲。在现场,大观众和小观众都仿佛在歌声中集体回到了各自少年时代。
下半场只有一个大曲——作曲家陈培勋的《第一交响曲“我的祖国”》,这部三乐章的交响诗在京城舞台上演出并不多见。《我的祖国》由三首交响诗组成,三个乐章《前奏曲“咏雪”》、《英雄的诗篇“娄山关”》和《叙事曲“追怀、展望与前进”》皆取意毛泽东诗词。显然,前两个乐章与毛主席的两篇千古名篇《沁园春·雪》和《忆秦娥·娄山关》有关。前者气势磅礴气吞山河的豪迈情怀,作曲家的音乐中受到主席诗词的启发,极大地进行了诗意与浪漫的表达,旋律深情而意境深沉高远。与上一篇的浪漫气质不同,《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是一次艰苦的战役刚刚结束之后的即兴之作。作曲家的音乐中展现了无穷的想象力,观众仿佛听到了远处依稀可闻的炮声隆隆,也有激战之后山谷间片刻的安宁,当然也有令人心潮澎湃的旭日东升。而最后的乐章,则如同它的名字“追怀、展望与前进”,在气势恢弘极具感染力的乐曲声中,人们带着一份感恩之心抚今追昔,迎着朝阳一路前行。
一件十年前的温馨往事
“大手拉小手”,这种传统艺术的传承方式方式的确令人感动,对孩子们来说既可以非常好的提升演奏技艺,同时与职业音乐家同台献艺又大大提高小演奏家们的自信。提到“大手拉小手”,不由得想起十年前北交的一段往事。2012年7月,“北京文化周”在伦敦举行。在那期间,参加演出的北交在当地进行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校园之行。在伦敦市东南区的斯托克威尔公园高中,60个贫困孩子组成的乐团在这所学校的小礼堂和北交的音乐家来了一次零距离的接触,并进行了一场“混编”的音乐会。原计划孩子们坐在乐团的后面演奏,可是演出之前,指挥家谭利华突发奇想,邀请孩子们来到乐团中间,这一举动令学校老师和小演奏家们兴奋不已。尽管乐队演出现场有点乱,但是在中国指挥家谭利华和英国伦敦爱乐乐团教育项目负责人杰里·斯特灵的执棒下,这支临时“搭班”组建的乐团演奏出的乐曲显示出奇妙的和谐与动听,令现场众多学生家长和小演奏家们激动不已,纷纷流露出满足与幸福的表情。
这支乐团的孩子年龄最小的只有5岁,最大的12岁,他们来自附近社区的贫困家庭,父母收入很低且受教育程度不高,昂贵的音乐学习费用对于孩子们来说简直是奢望和难以实现的梦想。因为有了针对贫困家庭孩子的“和谐音乐扶助计划”,他们才有机会接触音乐。而且对于刚刚接触音乐不久的他们,就能有机会与职业演奏家们同台演奏,对于孩子们的激励可想而知。“他们手中的乐器都是基金会出钱买的,有很多人只能在学校练习,不能把乐器带回家,因为弄坏了他们根本赔不起。”这场特殊的音乐会不仅让这些穷孩子感到很满足,也令首次进行这种组合的北交音乐家们深受触动和教育。“让每个孩子坐在乐队里面,坐在演奏家身边,让他们能够真正感受与演奏家们一起演奏的愉快,真正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与幸福。”指挥家谭利华表示。
想来,那次的在伦敦校园之行,恐怕是“大手拉小手”的首次尝试,没想到十年之后北交将这件极有意义的方式纳入了他们的艺术日常。多年来,作为北京城市乐团的北交几乎走遍了首都的大中小学,他们的“古典音乐进校园”公益行动让无数的师生为之受益,而今后不断举行的“大手拉小手”活动北交艺术家会带着更多的小演奏家们在艺术道路上飞奔。北交团长孟海东说,除了同台演出之外,未来北交希望可以带动城市副中心的青少年交响乐艺术的发展,通过排演半开放的形式,让孩子们走进排练厅,和职业乐手一起排练,一起在音乐厅演出,拉近交响乐与青少年的距离。
中华网特约记者:张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