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拥有多年的花鼓戏学习经历,让王丽达在歌剧表演中能够有所借鉴,演唱其他类型的歌曲也更加游刃有余。
随着歌剧的迅速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宣叙调的平淡,于是咏叹调应运而生。咏叹调是歌剧人物抒发情感的主要唱段,既是表演者“炫技”的时刻,也是一段戏的“戏眼”,因此受到无数观众的喜爱。然而矛盾的是,当歌剧演员与角色产生共鸣时,会不自觉地与角色“同喜同悲”,而咏叹调恰恰设置在一段戏的冲突点或是人物情绪爆发的当口,歌剧演员被强烈的情绪所包裹,很可能出现哽咽甚至无法演唱的情况。因此,既要演得入戏,又要唱得极佳,这对歌剧演员来说可谓难上加难。怎样平衡演与唱,王丽达有自己的办法。“每次唱咏叹调的时候,我都会有一个下意识的动作,相当于给自己一个信号,提醒自己演唱时要保持一丝理性,不要过于激动。”这个观众不易发觉的“下意识动作”使王丽达在融入角色的同时始终保持气息稳定,可以很好地通过咏叹调将剧中人物的情绪表达出来。既懂得“入”,又晓得“出”,沉浸于角色又不迷失于角色,是一名优秀歌剧演员必备的素养。
用民族声音唱好中国故事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与创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成果颇丰,众多音乐艺术家们先后创作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江姐》等一批风格各异、脍炙人口的歌剧。“我们要用民族的声音、民族的音乐元素来塑造人物、诠释音乐,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要像热爱我们的生命一样去热爱艺术,要把它当作我们的生命一样珍惜。”王丽达认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与创新要与时俱进,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民族传统的精华,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才会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位中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