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政策分歧升级:从利率争议到“基建问责”
1.经济理念的根本冲突
特朗普持续将短期股市表现与政治利益捆绑,2025年7月9日-10日连续在社交平台发文,宣称“利率偏高3个百分点,每年造成3600亿美元再融资成本”。其核心诉求是美联储“效仿欧洲央行激进降息”,抵消关税政策引发的通胀压力。
2.央行独立性的坚守与反制
鲍威尔则以“双重使命”(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为盾牌,拒绝政治裹挟。2025年4月其公开警告“新关税推高物价并抑制增长”,直接触怒白宫。装修争议爆发后,鲍威尔虽承认成本超支,但驳斥“VIP餐厅”等指控为完全误导,凸显对抗姿态。
二、解雇动因的三重深化:最新战术与历史镜像
1.“替罪羊”策略的现代版
白宫预算主管Russell Vought指控鲍威尔在装修项目中“向国会作伪证”,被德银揭露为“尼克松式舆论战术”——1972年尼克松曾散布假消息破坏美联储信誉。此举旨在将关税引发的4.2%通胀责任转嫁央行。
2.法律漏洞的精密挖掘
由于最高法院5月裁决限制总统因政策分歧解职官员,特朗普团队转向构建“正当理由”法律依据。其正推动财政部人事渗透:探讨让财长贝森特兼任美联储主席,或任命“影子主席”施压鲍威尔。
3.选举机器的利率燃料
低利率可年省1750亿美元国债利息(35万亿美元债务下),直接支撑竞选资金。品浩环球数据显示,特朗普属意人选凯文·沃什(Kevin Warsh)的提名概率达43%,因其曾公开支持降息。

三、法律战场:制度防线的攻防战
1.独立性的司法盾牌面临裂痕
《联邦储备法案》第10章第2条规定解职需“正当理由”(如渎职)。但2025年5月最高法院在“美国诉美联储”案中,暗示可能放宽对独立机构负责人的免职限制。若推翻1935年“Humphrey’s Executor”判例,总统权力将空前扩张。
2.历史惯例的颠覆危机
1970年代尼克松仅私下施压美联储主席伯恩斯,而特朗普的“公开威胁与制度性破坏开创危险先例”。耶鲁法学教授斯金纳警告:“以政策分歧为由解雇,将使独立性名存实亡”。

四、市场冲击预测:德银模型揭示系统性风险
1.短期核爆级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