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政策分歧升级:从利率争议到“基建问责”
1.经济理念的根本冲突
特朗普持续将短期股市表现与政治利益捆绑,2025年7月9日-10日连续在社交平台发文,宣称“利率偏高3个百分点,每年造成3600亿美元再融资成本”。其核心诉求是美联储“效仿欧洲央行激进降息”,抵消关税政策引发的通胀压力。
2.央行独立性的坚守与反制
鲍威尔则以“双重使命”(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为盾牌,拒绝政治裹挟。2025年4月其公开警告“新关税推高物价并抑制增长”,直接触怒白宫。装修争议爆发后,鲍威尔虽承认成本超支,但驳斥“VIP餐厅”等指控为完全误导,凸显对抗姿态。
二、解雇动因的三重深化:最新战术与历史镜像
1.“替罪羊”策略的现代版
白宫预算主管Russell Vought指控鲍威尔在装修项目中“向国会作伪证”,被德银揭露为“尼克松式舆论战术”——1972年尼克松曾散布假消息破坏美联储信誉。此举旨在将关税引发的4.2%通胀责任转嫁央行。
2.法律漏洞的精密挖掘
由于最高法院5月裁决限制总统因政策分歧解职官员,特朗普团队转向构建“正当理由”法律依据。其正推动财政部人事渗透:探讨让财长贝森特兼任美联储主席,或任命“影子主席”施压鲍威尔。
3.选举机器的利率燃料
低利率可年省1750亿美元国债利息(35万亿美元债务下),直接支撑竞选资金。品浩环球数据显示,特朗普属意人选凯文·沃什(Kevin Warsh)的提名概率达43%,因其曾公开支持降息。

三、法律战场:制度防线的攻防战
1.独立性的司法盾牌面临裂痕
《联邦储备法案》第10章第2条规定解职需“正当理由”(如渎职)。但2025年5月最高法院在“美国诉美联储”案中,暗示可能放宽对独立机构负责人的免职限制。若推翻1935年“Humphrey’s Executor”判例,总统权力将空前扩张。
2.历史惯例的颠覆危机
1970年代尼克松仅私下施压美联储主席伯恩斯,而特朗普的“公开威胁与制度性破坏开创危险先例”。耶鲁法学教授斯金纳警告:“以政策分歧为由解雇,将使独立性名存实亡”。

四、市场冲击预测:德银模型揭示系统性风险
1.短期核爆级震荡
德银全球外汇主管George Saravelos警告:若鲍威尔离职,24小时内将触发:美元指数暴跌3%-4%(贸易加权)美债收益率急升30-40基点(创1987年“黑色星期一”以来最大单日波动)市场反应对比表情景|标普500跌幅|美元指数波动|美债基点变动口头施压(2025年2月)|-0.27%|±0.9%|+12|解雇成测)|-5%~7%|-3%~4%|+30~40|

2.长期结构性创伤
美元霸权瓦解加速:IMF数据显示美元储备占比已降至59%,若政治干预持续,五年内或跌破50%。2025年Q1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交易量激增43%,中沙首笔人民币石油合约标志“去美元化”突破。
政策公信力崩塌:诺奖得主克鲁格曼指出,政治化美联储将导致1970式滞胀重演(通胀曾飙至13.5%)。
3.美国经济脆弱性放大风险
Saravelos强调美国处于“非常脆弱的外部融资地位”,可能引发远超预测的“破坏性价格波动”。

五、全球连锁反应:金融秩序重构的临界点
1.货币格局大洗牌
荷兰国际集团(ING)指出,美元“有毒组合”(独立性削弱+通胀预期)将使欧元、日元、瑞郎成最大赢家。日本银行已暗示重启量化宽松,恐触发“全球竞争性贬值”。
2.多边体系崩塌危机
⑴金砖国家加速货币替代:新开发银行推进非美元储备计划
⑵G20协调机制失效:德国财长警告“2008年协同救市模式将不可复制”
⑶IMF贷款机制重构:美元核心地位动摇迫使改革

六、结论:黑暗隧道的警示灯
特朗普对鲍威尔的“装修追责”,实则是全球金融体系百年未有的压力测试。若美联储独立性失守,将引发三重毁灭链:
1.市场层面:短期巨震叠加长期风险溢价,堪比1987与2008年危机之和
2.制度层面:央行沦为政治附庸,重蹈1997年泰国干预央行引爆亚洲金融危机的覆辙
3.秩序层面:美元霸权崩解推动多极货币体系提前十年降临
鲍威尔的命运已超越个人去留,成为“自由市场与民粹威权主义的分水岭”。正如德银终极警告:“鲍威尔坐镇全球美元体系的顶峰,后果将猛烈波及境外”。当装修费用的争议遮蔽了货币稳定的灯塔,历史终将铭记——熄灭专业性的光芒,吞噬世界的永远是黑暗。

鲍威尔国会声明:(2025/06/25)
“美联储不是选举工具,而是国家经济的守夜人。政治干预的代价将由每个美国人承担。”
注:本文综合德银、ING等机构量化模型及最高法院判例分析,数据更新至2025年7月14日。市场预测基于极端情景模拟,实际波动或受继任者人选及联储官员集体行动影响。
(作者金思宇系经济学家、中国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顾问、泛亚智库学朮委员会主任、远望智库产业顾问、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国盛战略智库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