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我在梅西安的音乐中没有找到的美妙的鸟鸣竟然在接下来的马勒音乐中听到了。下半场是由作曲家伊安·法灵顿为室内乐团改编的马勒《第一交响曲》,马勒作品大多是大编制乐队完成的,而眼前的室内乐团看上去连20人都不到,青年指挥家约翰·华纳挥棒乐团演绎了这部又名“巨人”的交响曲。这部作品被认为是马勒的青春自传,他在极其动荡的音乐环境中开始构思写作,安东·韦伯恩将当年的历史氛围简洁描述为“通往新音乐之路”。以往欣赏这部作品时,没有注意其中与大自然有关的意境,尤其是在第一乐章中竟然听到了本来应该是“鸟乐”的《异国鸟》中没有听到的鸟的声音。跟上半场的现代音乐作品相比,“马勒一”回归了大众审美。无论是旋律还是色彩都充满了人世间的光彩,听得出弥散在音乐当中的熟悉的烟火气,旋律中的温暖和情感令人走心动容。有趣的是,在和煦的春风和温暖的阳光下,人们意外的听到穿梭于茂密林间的鸟叫声,那出自长笛或者某种管乐的模拟声何其动听悦耳,那是大自然的奇妙之音和谐之音,宁静而神秘的乐音精妙的传递出马勒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缩编后的小乐团音乐听上去更显得亲切自然,情感和情绪也愈发的清晰生动,而高潮部分也同样可以发出震撼心魄的洪钟之音。尤其是在乐曲的尾声,恢弘的圆号声如同胜利的号角又似雨过天晴透过云层洒满大地的阳光,令人感受到生命与生活的无限美好。
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马勒一,说白了我还是喜欢美的旋律美的抒情,这或许是一种普遍被接受的大众审美。而对于《异国鸟》这部作品,在我的心里没有好与坏也没有好听与难听的评断,只是作为听众的我主观的喜欢与不喜欢而已。作为一部流传至今将近七十年的经典,梅西安的这部作品或许不被大众接受,但其中的技巧、结构甚至充斥其中的哲思,在音乐家们看来绝对是一部难能可贵的佳作甚至教科书级的精妙之作。但这一切似乎并不重要,这世界上有一个道理,存在即合理,存在即有它的价值。音乐是可以选择的,接受不和谐的,可以去欣赏《异国鸟》。而像我一样喜欢和谐之音的,尽可以去听我们老祖先留下来的那部经典《百鸟朝凤》。同样是鸟乐,那一只灵动的唢呐,可以真实生动的描摹出布谷鸟、鹧鸪、燕子、山喳喳、蓝雀、画眉、百灵、蓝腊嘴等鸟儿的叫声甚至还有公鸡的啼鸣,那音乐中充满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关键是,那画面中的一切,我们可以想象的到。
中华网加拿大频道特约记者;张学军
摄影罗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