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兼通诗书画、文史哲、儒释道的国学大师和书画大师,范曾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以及“以诗为魂,以书为古”创作原则,并把这种原则运用到创作实践。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以中国文化助力“一带一路”,以“一带一路”助推“新文艺复兴”,面临全新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在此形势下,范曾先生欣然接受《丝路文明》独家专访,从自身成长,中国画的起源、发展及特质等层面入手,阔论当下文艺工作者如何承担新使命、以艺术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全新生命力。
五岁成诗惊艳客人
范曾,1938年生于江苏南通,是范仲淹29世孙,现为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终身研究员等。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为“多元文化特别顾问”,法国总统向他颁授“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意大利总统授予他“意大利共和国大将军勋章”。他还曾获“中华艺文终身成就奖”等。
范曾被聘为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名誉院长
范曾是当代中国集诗书画、文史哲、儒释道于一身的文化大家。目前已出版一百六十余种诗、书画等著述,国家图书馆珍藏其中119种,主要作品包括《文姬归汉图》、《度吕图》、《八仙图》等。
范曾介绍,他从5岁开始接触书画。他父亲是上海美专毕业生,因此也成为他的启蒙老师。在这样的熏陶中,范曾熟读诗词。如今年入耄耋,但范曾仍能背诵诸多古诗,这得益于当年的“童子功”。当时的南通师范校长张梅庵,到他家做客,问他是否学诗,并出题《鸡冠花》,要他作诗。年仅5岁的范曾吟出了“红冠披绿蓑,花开处处啼”两句,得到了张梅庵的赞赏。
在书法方面,他最初练习汉碑,例如《礼器碑》、《张迁碑》等,后来临摹王羲之等书法大家。再后来,他又临写米芾等,日渐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
“诗书画三绝者”
范曾说,他在十七八岁时写的几篇文章,被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江丰看中。当时,中央美术学院建立美术史系,范曾正好在大学就读于历史系。他跟恩师郑天挺商量,想要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郑天挺心有不舍,但还是成全了他。
1958年,范曾来到中央美术学院,接触到了一批绘画大家。范曾曾言,对他影响最大的共有4位恩师,他们分别是李苦禅、李可染、蒋兆和、郭味蕖。
李苦禅和李可染画风深受八大山人影响。“学贯石涛、八大,师承白石先生,而自成一家”,是世人对李苦禅的评价。透过恩师,范曾也习得了八大山人绘画风格。
两年后,范曾进入蒋兆和画室,跟随蒋兆和学画。“蒋先生对我影响最大。”范曾说,“郭味蕖很多人可能不熟,但却是一位饱读诗书的画家,笔墨也非常好。”
1962年,范曾求学生涯临近尾声,开始着笔创作毕业画。这时,他将目光锁定在郭沫若新编历史剧《蔡文姬》上,创作《文姬归汉》。完稿后的《文姬归汉》,郭老看后激赏有加,并题长诗于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