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旅游业是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
旅游业的功能和影响是多样且复杂的,它不仅对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拉动作用,还对带动就业、促进共同富裕、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旅游业成为扩大就业机会的重要领域。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一是旅游就业类型多样,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产业,提供了游客旅行过程中所需的全部服务和产品。旅游业的多样化决定了它可以提供的工作种类繁多:既有基础服务工作,也有高级服务工作;既有一般业务工作,也有各类管理工作;既有脑力工作,也有体力工作。这些工作能够吸引不同层次的劳动者,解决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二是旅游就业进入门槛低,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就业机会。旅游就业层次多,岗位门槛有高有低,对各种层次的劳动力都有很大的需求。尤其是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商品、旅游住宿等部门的多数就业岗位,对文化素质和年龄要求不高;三是旅游就业季节性强,就业方式灵活。由于游客消费特别是入境游客消费的时间分布很不均匀,因此与旅游活动相关的旅游就业的季节波动也十分明显。除了季节性强之外,旅游行业还存在大量的临时工、小时工、钟点工等灵活就业方式。灵活就业对国家、企业和个人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旅游就业包括以下三类,一是直接旅游就业,就是在旅游企业的就业,即直接服务于旅游者的就业,如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旅游饭店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等;二是间接旅游就业,就是在与旅游业相关行业的就业,即间接服务于旅游者的就业,如邮电通讯,商业,农副业等;三是引发就业,是指旅游与其相关产业收入的在消费所创造的就业。2023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直接就业人数超过160万人,带动就业总人数超过1000万人。旅游业正不断发挥富民、利民、乐民的积极作用。
(二)旅游成为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坚强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旅游消费具有直接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功能。旅游业是典型的消费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的运行本质上是财富的再分配。发展旅游业、刺激旅游消费本身就是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的方式,在初次分配环节就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独特作用,这是一种市场化调节方式,同时具有直接、高效、上门服务的优点。2019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年人均出游频次提高到5.27次和2.78次,旅游活动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2019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实际落实的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63926亿元,而2019年国内旅游总花费已经逼近全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总额。步入需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随着旅游活动更大规模的开展,旅游消费对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将会更加凸显。旅游消费有着明显的棘轮效应,人们的旅游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积极推动大众旅游的发展,推动旅游生活的普及化,也正是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精神文化生活的均等化很大程度需要依靠普及旅游生活来实现。在旅游生活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标志的基础上,旅游还将迈上成为人们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标志的新台阶。
(三)旅游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城市居民前往农村地区休闲旅游,是一种典型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方式。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旅游发展对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附加值、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及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增收致富等方面有望发挥更大的作用。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向来是旅游业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旅游活动向来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手段,是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全面彰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旅游业的作用更加凸显。各地区在推进脱贫攻坚中,普遍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