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集团自主研发的"转炉顶吹二氧化碳增煤气回收技术",通过回收转炉煤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用于增煤气回收,实现内部碳循环。每吨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原本的约1.8吨降至1.766吨,吨钢减排3.4千克。此外,太钢还攻克了转炉小炉底热快换技术,解决了炉底侵蚀导致的频繁停炉问题,使生产效率提升20%。截至2024年,太钢累计降碳127.07万吨,提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并获得"能效标杆企业"认证。其"手撕钢"(0.02毫米超薄精密不锈带钢)技术更是打破国际垄断,成为高端制造业的"中国名片"。
蝶变·多元共生:产业生态的系统重构
打破资源依赖的"单极支撑",山西正构建"多点发力"的产业新生态。转型综改示范区的"链长制"催生出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合成生物等7大新兴产业集群,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突破15%;文旅产业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使隰县小西天等景区游客量暴增5倍;开发区"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掀起投资热潮,1300亿资金注入为产业转型注入强劲动能。这种"存量变革"与"增量突破"的双向奔赴,正在重塑山西的产业基因图谱。
案例详述:平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低碳硅芯产业园
平鲁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双碳"战略为抓手,打造千亿级低碳硅芯产业园。园区采用"源网荷储氢一体化"模式,引入绿电保障,构建"光伏+储能+氢能"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世界500强企业
三一集团
在此建设的5GW拉晶项目,仅用62天即完成建设并投产,创下"宇宙速度"。随后,5GW切片、2GW光伏组件、10GW光伏全产业链项目相继落地,形成完整的光伏制造生态。园区还配套建设长庚金晶半导体级高纯硅项目,推动硅材料向半导体领域延伸。截至2023年底,园区入驻企业54家,生产总值达126.98亿元,税收10.65亿元,成为山西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范式·理论升维:转型实践的经济学解码
山西的转型实践为发展经济学提供了鲜活注脚。从"比较优势陷阱"到"竞争优势构建"的跨越,印证了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的当代价值;能源结构的"绿色溢价"策略,完美诠释了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应用;"链长制"背后的产业政策创新,则彰显了新结构经济学"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双重驱动逻辑。值得关注的是,山西正在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三重赋能模型"——技术赋能推动生产函数重构,制度赋能激活要素配置效率,生态赋能重塑价值创造范式,这为全球资源型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型范式。
案例详述:灵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煤基循环生态圈"
灵石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煤-焦-化-电-气"产业链为核心,推动焦化企业配套余热发电,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30%,资源利用效率提升15%。以东方希望晋中铝业有限公司为链主企业,园区构建了"煤-电-铝-化工"的循环经济体系,铝渣用于水泥生产,煤矸石用于建材制造,实现废弃物零填埋。此外,园区依托当地腐植酸资源,发展矿源腐植酸、水溶性肥料等30余种产品,形成"腐植酸+"产业集群,产品出口至东南亚和欧洲。这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模式,使传统煤化工产业焕发新生,2025年园区产值预计突破200亿元。
未来·转型方程式:中国式现代化的山西解
站在历史的坐标轴上回望,山西的转型之路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不是简单的产业更替,而是生产关系的系统重构;不是对传统的割裂否定,而是对禀赋优势的创新再造;不是区域发展的孤军奋战,而是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从"煤老大"到"新质生产力示范区"的嬗变,山西正在验证一个深刻的道理——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密码,在于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将生态约束转化为发展动能,将历史负担转化为创新机遇。这种兼具战略定力与创新魄力的转型实践,不仅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晋字号"样本,更在世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版图上镌刻下中国智慧的深刻印记。
案例详述:柳林县杜家庄村的"多元共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