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柳林县杜家庄村通过"农耕变多元共富"走出新路。该村整合土地资源,引进益昇农业公司,建设50亩设施蔬菜基地和3000只边鸡养殖示范基地。蔬菜大棚采用"企业+村委+农户"模式,解决销售难题;边鸡养殖形成"养殖-肥田-种菜"生态闭环,鸡粪制成有机肥反哺大棚,降低农业污染。2025年上半年,蔬菜基地带动50余人就业,人均月收入6000元;边鸡产品因口感上乘供不应求,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这种"种养结合+土地集约"的模式,使杜家庄村从靠天吃饭的小山村蜕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样板。
结论:转型的终极答案——中国式现代化的山西范式
山西的转型实践,犹如一部浓缩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史诗。它以"破茧成蝶"的勇气重构能源结构,以"凤凰涅槃"的智慧重塑产业基因,以"生生不息"的韧性激活多元生态,最终在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深水区趟出了一条"绿能驱动、智造引领、多元共生"的突围之路。这种转型不是对历史的背离,而是对禀赋的超越;不是对资源的舍弃,而是对价值的重估;不是对传统的割裂,而是对未来的承诺。
——山西的转型,本质上是一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深度耦合,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范本。它证明:资源型地区完全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生态创新的"三重螺旋",将资源诅咒转化为发展红利,将历史包袱转化为转型动力,将生态约束转化为竞争优势。
——当"煤老大"转身成为"新质生产力示范区",当"乌金"淬炼出"绿电"的光芒,山西用实践书写了一个真理: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密码,不在远方,而在脚下;不在舍弃,而在重构;不在模仿,而在创新。这片土地的故事,不仅属于山西,更属于所有正在探索现代化路径的中国资源型地区,属于那些敢于直面历史、勇于创造未来的中国改革者。
(作者金思宇系经济学家、中国智库高级研究员、泛亚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顾问、远望智库产业顾问、民生智库专家顾问、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