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大家共同的愿望,也是我们的目的。但是“传承”不仅仅是手段,实际上是基础,没有传承就不好谈发展。科学技术可以弯道超车,文化不行。因为文化是要一层一层的积累,我们现在讲传统文化,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你必须认真的一点一点从零开始学习。不然何谈传统文化,所以传承这两个字非常重要。
2000年第九届青歌赛,我第一次做评委。在那次青歌赛上,我提到所谓的民族唱法存在着“千人一声”的问题。我们在教育当中把科学凌驾于艺术之上。科学和技术是讲标准的,但是艺术讲个性,不能标准化,不能没有个性化,更不能批量生产。
包括民歌在内的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我们今天讲发展,一定要从传承开始,也一定要从继承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开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一个“根”,有一个方向,而且才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黄庆元(台湾著名词曲作者、音乐制作人,代表作《把根留住》)
在台湾人的音乐环境里,没有原生态这个说法,我们用的就是各族群的传统音乐。但台湾少数民族都是所谓的高山族,总共有16个族,他们有各自的生活形态。除了这些少数民族之外,还有很多汉族人在300多年前从福建、广东沿海来到台湾,不但是人过去,他们也把自己的习俗以及当时的风土民情,原原本本的带到台湾去,在那里发展,在那里生活。
所以觉得原生态的音乐,除了现在我们要保存以外,要让年轻人多接触。因为很多年轻人不认为原生态音乐跟他们有脱节,他们不但不排斥,而且他们把里面很多的元素包括精神,带到他们的创作里。台湾有一个金曲奖,每年都会给少数民族音乐设立一个奖项。所以,让很多年轻人觉得他可以发挥,他可以从传统里找到一些自己的新东西加进去,这是蛮好的一件事。
胡廷江(青年作曲家、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春天的芭蕾》)
我觉得我们的创作肯定是要有“根”的。我是专业学作曲,所以在音乐院校接触了很多专业的作曲技法,很复杂,比如说和声、辅调、曲式、配器。我们在掌握了这些技术可以顺理成章作曲了吗?这当中还隔着一个巨大的槛,这个槛就是文化。十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首作品叫《春天的芭蕾》,这首歌是从头到尾都是用西洋的和声,西洋的曲式,西洋的方式来创作的。这个歌也是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我听到了春天,也感受到了芭蕾的活力。但是这些年我更多的在思考,如何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踏踏实实地用民族的音乐语言、用中国文化的根,再来提炼自己的创作。所以我在写《看山看水看中国》时完全用“宫商角徵羽”这样一种传统做法进行创作。我觉得这是作为中国音乐家的一份责任,所以说我想更多的沉下心来,更多的从民间音乐的土壤当中来学习。
陈俊廷(台湾资深音乐制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