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笔墨语言的突破。艺术家们跟随时代发展脉搏,围绕“硬核”大型工业建设命题,近距离实地感受工业建设的时代发展、时代风采,有针对性地进行采风写生,而不是通过照片等资料来组合绘画,以往这样的经历是不多的。此次采风活动大家不仅进行美术创作,还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对于擅长山水画绘画的艺术家们而言,勾点染皴的技法已非常熟练,但面对施工现场吊臂林立、钢筋水泥的场景,原有的笔墨技法如何真实还原大型的几何结构?则需要艺术家们在实践和创作中逐步领会笔墨语言的多义性和现代转型,让传统笔墨在工业题材中焕发新生。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艺术家的责任与使命。艺术家作为时代的亲历者、观察者、记录者,我们有责任记录时代、书写时代、讴歌时代。此次采风活动让书画名家们有机会走出画室,进入一个更大的视野、更大的空间中来反映、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创作、接受教育、陶冶性情,提高自身艺术创作思想觉悟的机会,我本人受益匪浅,也会全情投入,创作更多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优秀作品。
广西之行是思考之行、研究之行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
此次采风活动和作品展、学术座谈会,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中国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为导向的一次重要艺术实践。参加活动的美术家们多次深入八桂大地,走进平陆运河、平果铝业等建设现场,了解新时代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的壮阔图景,大家为时代之变、中国之进、广西发展的崭新风貌而感动,以饱含热情的笔墨为当代中国全面发展的恢弘气象写照,为平凡的劳动者、建设者倾情造像,形成了丰硕的成果。
这次活动也探索了主题性写生创作的笔墨创新和语言转换。广西之行是思考之行、研究之行,大家都努力探索用创造性的绘画语言来表达走进现场的深刻感受,以生动的笔墨形式致敬时代,可以说是一次比较集中、比较深入的探索。置身于许多过去未曾探访的宏大建设现场,大家都感到对视觉叙事方式提出了新挑战,也努力激活自己的思维,在现场探讨艺术语言的表现力。总体来看,这次采风的作品经得起细细研读,对于美术界探讨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讨如何在美术创作中彰显中国气派,从而推动中国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活动也促进了广西美术界与全国美术界的交流。广西美术有着丰厚的历史传统,现代以来名家踏访、名师传承,许多作品生动反映了广西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广西的山水不仅养育了广西的美术家,也为美术界探索新笔墨、新语言提供了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的漓江画派、广西水彩画在全国美术界有很大的影响力,也确立起广西美术发展的重要特色。通过这次采风活动的交流,我们看到了广西美术蓬勃发展的郁郁生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为推动中国美术事业多出精品、攀登高峰共同努力。
意义重大收获颇丰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书画室原副主任,中国文联原副书记 副主席覃志刚
意义重大,时代工程与艺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平陆运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通江达海的运河工程,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建成通航后,将直接开辟广西及西南地区运距最短、最经济、最便捷的通往东盟地区的通道。我们能以画笔记录这一历史性宏大场景,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这场创作活动是中国画“笔墨当随时代”的生动实践,从新金陵画派到平陆运河主题创作,中国画家始终在探寻“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之路。从傅抱石等画坛前辈将传统上较少入画的电线杆、火车轨道收纳画中,到此次采风活动以平陆运河的塔吊、挖掘机为创作题材,每一代艺术家都在尝试用笔墨记录时代发展。这场从“画什么”到“怎么画”的深度探索,既延续了将时代印记注入丹青的创作传统,更为中国画打开了表现数字时代工业美学的全新维度,将在中国美术史上产生一定影响。
收获颇丰,艺术碰撞与自我提升的双重成长。此次采风活动汇聚了37位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艺术家。面对同一片工地、同一座塔吊,有人聚焦宏大的建设全景,有人捕捉工人挥汗的瞬间。正是这种多元视角,让我们在沟通中启发灵感,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随着采风深入,大家的作品愈发鲜活,每位艺术家都在与时代的对话中找到了新的表达维度。
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文艺宣传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董事局主席
王平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作为采风活动承办方,书画频道联合艺术界同仁,聚焦国家重大工程,用画笔记录新时代的恢弘气象。站在平陆运河的施工现场,面对数千台机械的轰鸣、24小时昼夜不息的奋战、52个月建成国家级运河的“中国速度”,每一位艺术家都深受震撼。这个单日预冷混凝土生产和浇筑量达16409立方米的超级工程,背后是国家实力的支撑,更是无数建设者智慧与汗水的凝聚。这些数据不仅是数字,更是时代强音的具象化,这些工程不仅是地理的贯通,更是国家发展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