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是这样一种存在:它激发审美,激发爱,并且把它们从一瞬拉长为一个过程,形成一种持续的完整的体验,让精神在其中无限自由,让人获得一种超越庸常的浪漫的力量。
一种不可达致的境界,通过酒,亲近了。
就像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又像菩提,“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是,如是。
自由可贵,美酒难得
精神自由、美与爱,都是难得的。酒在中国历史的多数时间里,也是难得的。正因为这两者在哲学上存在“共相”,而在事实上又都难得,中国的人文世界,才会发生两者的持续缠绵,一直到今天。
它们是如何共相、共存的呢?
精神自由、美与爱,是人生而具备的能力,但它清晰化为一种高级需求和高级表达,则是人文滋养的结果,因此它是社会的。
同时,社会运转又会压抑它的实现,把它逼到墙角,使它稀缺,因为稀缺,又变得更重要。
《酒鬼都市女人们》剧照
酒也是自然存在的,但有意识地酿造、优化,也是与人文发展同步,与科学认知同步,归根到底,酒也是社会的。
同时,人类社会也一样压抑它的实现——中国历史上的酒禁,主要是因为粮食不足。
中国的酒也被逼到墙角,不能作为主食的高粱,成为了白酒的主要原料,而甚至根本无法食用的米红粱,则成为了酱香酒的主要原料。
在现代西方视角里,人类历史时常被视为自由扩展的历史。
而在中国叙事当中,中国酒的历史,也是人类为了保存这一天性的需求,而穷尽一切智慧的历史。
米红粱,是酿酒的原料,
人们经常说,高粱是最适合酿酒的原料。历史结果和人文渲染,使得我们已经习惯了高粱酒的味道,这种味道已经被刻写进文明基因。
但这只是审美判断,而不是科学判断。从科学的角度看,事实恰恰相反,高粱是最不适合酿酒的原料。
谷物酿酒需要一个糖化过程,而高粱是其中的顽固派。米红粱,更是顽固不化。它需要外部辅助,于是中国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酒曲,成为世界酿酒史上最独特的风景。
因为米红粱的顽固,酱香酒的酿造过程长达一年。而在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含量增高,酵母菌又会被抑制,于是就需要不断地把酒糟挖出来,馏去酒精,恢复酵母菌的活力,才能继续发酵。
这就有了酱香酒的“12987”酿造流程。简单浓缩的几个数字,背后是一个极为艰苦的劳作过程。
酒的酿造需要人投入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