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荣宝斋创立350周年的时候,我难以忘怀的是,那些为荣宝斋创立、生存、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前辈领导、书画巨擘和历代荣宝斋员工。荣宝斋这金字招牌,凝聚着一代又一代荣宝斋人的心血。在从荣宝斋主要领导岗位退休后,我总结自己在荣宝斋工作几十年的体会,写成《美丽的中国故事》一书。可以说,“故事”一书是企业文化的浓缩,是时代的产物。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总裁、现任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在该书序言中肯定,称“故事”一书“真实记载了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家百年老店如何改革创新,再创辉煌的经历,让我们得以探寻到这个中华老字号‘不老’的秘诀。”令我欣慰的是,荣宝斋已退休在家的领导同志,及荣宝斋员工,读过此书,都以不同的方式,给以肯定和鼓励。
《美丽的中国故事》马五一
必须说明的是,《美丽的中国故事》一书,是荣宝斋人的集体创作,我只是“代言人”而已。是300多年沉淀的荣宝斋企业文化,构成本书的“经线”,而各代艺术家的作品和友谊,则是本书的“纬线”。
郭沫若为荣宝斋题匾额
我们知道,荣宝斋三个字,含意为“荣名为宝,以文会友”。从庄虎臣,到王仁山、到侯恺、蔡金鹏、龚如甲、郜宗远,都自觉地把为传统艺术,为文化市场,为画家书家藏家服务,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和最高宗旨。一套馆藏的《万金老账》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是荣宝斋乃至中国近代工商业史上珍贵的经济和企业管理史料。它是庄虎臣在1898年开始建立的“流水账”,记载了荣宝斋自1898年至1948年半个世纪的经营情况,但今天,它已成为荣宝斋企业文化的发轫点,成为荣宝斋经营理念、人事、产业架构的骨骼。我反复阅读(全文复印)“万金老账”,不是猎奇,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学到了流传有序的荣宝斋“规矩”:以人为本,严格管理。今天,我们的产业链扩张,品牌价值的深耕,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都是“万金老账”的当代活用。我们的改革、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众多的“老字号”纷纷谢世,荣宝斋一枝独秀,永葆青春,秘诀就在它深厚的企业文化积淀、当代荣宝斋人自觉从新时代的高度继承它、发扬它。
荣宝斋万金老账
听说我要写荣宝斋“美丽的中国故事”,许多老领导、老员工都积极参与策划和完善。老技师写出自己多年从事木版水印、装裱修复的经历和体会,班子成员回忆起自己分管领域的资产清查、企业管理、改制经验等。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不少中青年员工,不仅写出荣宝斋的鲜为人知的故事,而且写出了自己的成长史、从艺史。《美丽的中国故事》一书,是荣宝斋人的集体写作,是荣宝斋人不忘初心,科学总结,放眼未来的一次实践。
左起:许麟庐、马五一、袁良、许化迟
改革的成功与失败,企业发展与壮大,管理的有效与否,只能留给后人评说。《美丽的中国故事》是我的一份答卷,闪光、成功之处,是党组织信任、同志们协助的结果。而为荣宝斋物质文明和精神财产增加的每一块砖石,都是集体劳动的成果。
荣宝斋大厦
我要重点追述一下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故事,留给将来写荣宝斋历史的人作为亲历者的第一手资料。“众筹”建成荣宝斋大厦。从南新华街向西,进入琉璃厂西街,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巍峨大气的荣宝斋大厦建筑上.荣宝斋虽有350年的历史,但店面始终变化不大,是前店后厂的老字号,经营空间有限,发展受到了制约。1993年建成的荣兴艺廊简易大棚经过十年的运营,2004年已属危房,漏雨、火灾等各种隐患相继出现,根据荣宝斋发展的需要,在上级的支持下,我们决定推倒平房,在荣兴艺廊原地建造一座“老屋檐下的现代空间”,可作为地标的荣宝斋大厦。克服一个个困难后,荣宝斋大厦工程终于启动了。2005年取得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于2007年3月份大厦开工建设,但是大厦开工建设资金是最大的难题,对于当时年几百万利润的荣宝斋来说,自筹建设资金基本不可能。我一向主张,“办法总比困难多”。想到荣宝斋品牌的影响,想到荣宝斋地处黄金地段的优势,以及荣兴艺廊运营十年的行业优势,我们决定自己动手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时任北京荣宝拍卖公司总经理王倚山建议对大厦规划的商铺未来使用权进行拍卖,这种融资方式在荣宝斋是个创举,我们把荣宝斋大厦规划的荣兴艺廊商铺图纸公示,设不同起拍价,预拍荣兴艺廊十年商铺使用权。2007年8月26日下午,在北京新北纬饭店隆重举行了“荣兴艺廊商铺招租拍卖会”,由于此前荣兴艺廊的口碑影响,加之宣传到位,拍卖会上竞争十分火爆。本场99个标的成交86个,成交率86.86%,共筹集资金4800多万元。后续也陆续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给予的资金支持,经过两年的建设期,2009年9月29日荣宝斋大厦竣工交付使用。
“为了汶川·书画家义捐”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荣宝斋义卖活动现场
独辟蹊径抗震救灾。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重建家园”需要全国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我们积极响应中国出版集团的号召,荣宝斋党委和领导班子,带领员工,各尽所能捐款捐物,表达了我们的社会责任心。但如何发挥荣宝斋品牌的潜在能量,举美术界、收藏界全体之力为汶川人民做贡献,成为我们思考的严肃问题,5月22日我们主办了“为了汶川”书画家义捐义卖书画艺术品的活动。三十多位书画家热情响应,捐赠了近四十幅作品,经过激动人心的义卖义举,全部成交,共筹得善款377万元。2008年6月15日北京荣宝拍卖公司在荣宝斋大厦多功能厅举办“为了汶川重建家园”书画艺术品义拍活动,135件作品最终以650万元落槌,荣宝斋通过举办的义卖、义拍共筹集善款1027万元,这笔捐款通过中华慈善总会,送到灾区,定向捐赠给四川德阳市荣宝斋孝泉示范学校、罗江县蟠龙学校和荣宝斋中江县富兴镇小学灾后重建。这样,捐赠活动不仅是解决了灾区重建的一些困难,而且调动引导荣宝斋员工和书画家的社会责任感,承担起国有文化企业的历史义务。
“荣特1号”
《毛泽东致齐白石的信》
“荣特1号”为荣宝斋增添镇馆之宝。已故荣宝斋常务副总经理王铁全住院期间,偶遇《毛泽东致齐白石的信》真迹的藏家。我当即决定,一定要留住这件珍贵文物,千万不能让它外流。入藏后,我们将它编为“荣特1号”,放在数千件荣宝斋藏历代名家书画珍品之前,格外珍重。要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还是伟大书法家,创立了“毛体”。由于他老人家的特殊地位,他的书作一般都收藏在国家档案馆及政府部门。这件记录毛泽东主席与国画《普天同庆》作者之间深厚情谊的墨宝,不仅有艺术价值,而且有更高的史料价值。它能入藏荣宝斋,是三百年老店与当代荣宝斋人的荣誉。幸甚至哉,与有荣焉!冥冥中,荣宝斋得到无产阶级伟大领袖的庇荫,我们怎能不尽力把荣宝斋办好!
《群虾图》
纸本水墨135cm×325cm
“五只虾”见证了荣宝斋与书画名家休戚与共。2013年,原齐齐哈尔铁路离退休干部的子女送来件齐白石上世纪50年代绘的《群虾图》,画上五只虾栩栩如生,确是齐老先生真迹。原来,老先生(李鹏举)1955年9月26日,托友人在荣宝斋花31元人民币购买的,经邮购到齐齐哈尔。老人一生视若珍宝不肯轻易示人,五十年间只在每年春节的时候才会从柜子中请出,张挂于正厅墙上一展真容,让孩子、家人和来访的亲朋好友欣赏欣赏。如今老人过世,孩子们遵从老人离世前的嘱托:“还是把它送回荣宝斋吧,哪来的也该回哪里去。叶落归根,荣宝斋是最好的归宿,荣宝斋诚信无欺,千万不要随便卖给别人”,所以连同当时的包装纸、邮寄凭证一起拿来归藏荣宝斋。我请业务部门负责人核实,按目前(2013年)时价,以人民币150万元收下此作。李家兄妹兴高采烈、千恩万谢地回去了。1955年到2013年,近60年间,经荣宝斋销售的齐白石作品,增值4万8千多倍。除去物价变动因素,荣宝斋的品牌价值彰显无余。从这五只虾,看到荣宝斋与艺术名家一荣俱荣、休戚与共的命运。
马五一和黄永玉合影
黄永玉的“文化情网”说,让我们永不止步。在荣宝斋350年历史上,与当世一流书画家(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高峰”)保持良好合作关系,是一个优良传统。张大千、黄宾虹、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等人都有与荣宝斋结缘的佳话。吾生也晚,没赶上与齐白石、徐悲鸿等人交往。但当世大家,如吴冠中、启功、黄苗子、黄永玉、范曾、沈鹏等都有很好的关系,他们不但有高水平作品在荣宝斋“挂笔单”,而且积极参与荣宝斋各项发展及公益事业。其中,黄永玉老先生对荣宝斋感情尤其深厚。
荣宝斋大厦一楼大厅黄永玉《荷》
走进荣宝斋大厦,在一楼厅堂,能看到巨幅彩墨作品——《荷》,是当时86岁高龄的黄老专为荣宝斋大厦落成创作巨幅画作,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黄老创作了巨幅国画《荷》无偿赠与荣宝斋。每当新年,他都为我们创作一幅生肖图,共12幅,那童趣的意味,灵动的笔墨,成为荣宝斋的永久收藏。
在《美丽的中国故事》一书中,我以附录的形式,公开发表了黄先生的重要作品《侃一侃荣宝斋》,这是我们认识荣宝斋,研究荣宝斋的重要文献,其重要性一定会被接受记录下来。
《侃一侃荣宝斋》黄老深情回顾了他与荣宝斋交往的经历,对荣宝斋掌门人、艺术家、普通员工一往情深。他理解作为国企,荣宝斋生存发展的难处,以亲身体验,确认荣宝斋和艺术家之间,有一张“文化情网”。“文化情网”的概念含意深刻。在艺术市场中,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买卖关系。“情”,彼此的真情,对读者的真情,是社会主义文化企业的灵魂。落实到荣宝斋的企业文化,就是诚信二字。我们对艺术家负责,对厂家负责,对客户负责。身处“文化情网”之中,我们深感荣幸,也更有压力。
荣宝斋空中四合院
如何让350年文化老店永葆青春?这是在纪念荣宝斋建立350年我们每个人都思考的问题。岗位退了,创造美,弘扬美的“爱美”之心不能退。作为在文化战线工作多年的老兵,以及对荣宝斋独有情感,要把荣宝斋这金字招牌擦的更亮,让它的影响走出北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荣宝斋成为美美与共的世界,“文化情网”是我们每个荣宝斋人的终生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