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材与教辅书籍
教材与教辅出版在声乐类出版物中占比最大。教材重点围绕基础技巧阐释和曲谱歌集两类展开。前者虽然数量众多,但质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内容多集中在基础层面,且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在专业性、系统性与规范性方面仍需加强,其应用价值也有待提升。相较之下,曲谱类教材则有显著突破。外国作品如《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98首》《德奥艺术歌曲108首》《法国艺术歌曲400首》等,均附解析和专业注释。其中,《法国艺术歌曲400首》融歌词译文、电子乐谱及演唱录音于一体,是目前国内最完整的法国艺术歌曲集。中国作品如《中国艺术歌曲百年曲集》,创新性地提供高、中、低三个声部的版本,兼具全面性与实用性。此外,涵盖民歌㉛、古曲与古诗词歌曲㉜、歌剧选段㉝、创作歌曲等多体裁㉞的中国声乐作品集的出版,对于充实中国声乐曲库,推动声乐教学、表演、研究和创作,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十年声乐教材发展的新趋势还表现在声乐艺术指导深度参与到教材的编写当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中国音乐学院的龚荆忆、西沙编著的《中国声乐作品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德奥艺术歌曲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两本教材重点从合作艺术角度强调了歌者须技艺兼备的问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3.声乐译著
十年间出版的声乐译著约有二十余种,如:克利夫顿·韦尔的《声乐基础教学法——演唱的基础和过程》(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2019年版),哈利埃特·布劳尔的《声乐启示录:26位歌唱家的经验之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莲莉·诺蒂卡的《歌者良方》(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3年版)等。这些著作内容围绕教学法、嗓音解剖学、歌唱家访谈录等展开,为声乐学习者提供了获得外国声乐资料最便捷的途径。
(四)学术活动
较为重要的声乐学术活动有“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论坛”(2019—2021)。这个论坛将理论研究纳入会议主题,议题紧密围绕民族声乐与传统声乐的继承、与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有效对接,以及对西方声乐艺术的融合借鉴等方面,探讨了民族声乐的时代特征与当代发展等问题。此外,“中国传统暨民族民间歌唱方法研讨会”(2018)通过复合型与创新型的理论方法,讨论传统暨民族民间唱法的价值与当代意义,强调通过田野考察和理论建构深入挖掘传统唱法资源,呈现民族歌唱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并将其运用到声乐艺术的实践当中。
人才培养项目与声乐赛事
(一)人才培养项目
伴随以歌剧创作为代表的声乐艺术的蓬勃兴盛,声乐人才培养项目在十年间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声乐人才助力。
1.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
近年来,国家艺术基金除了在舞台创作之余,还从民族声乐、歌剧表演、少数民族民歌、声乐理论与评论等多维度资助了若干声乐人才培养项目。如《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中央音乐学院,2022)、《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人才培训》(中国歌剧舞剧院,2023)、《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人才培养》(天津音乐学院,2023)、《歌剧表演人才培训》(上海音乐学院,2024)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以及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满足新时代文艺舞台对复合型声乐表演人才的需求,匹配繁荣发展的艺术创作。
2.其他人才培养项目
2019—2022年连续四年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声乐人才培养计划”大型公益项目,针对声乐教学的特殊规律,以探索声乐拔尖人才的多元化培养为目标,将声乐表演与作曲、指挥、导演、音乐理论、艺术指导等相关领域互相融通。通过理论与“声乐季”实践课程、论坛、展演、比赛、基层服务等板块的设置,在专业院校常态化培养的基础上打通课堂与舞台之间的壁垒,探索出一条学演结合、学研融合的声乐艺术全链条多领域互相补给的创新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