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声乐赛事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音乐“金钟奖”作为中国声乐艺术领域的最高荣誉,其奖项设置和比赛机制经历了持续的创新与改进,旨在构建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赛事体系和更加完善的评价标准。自2017年第11届“金钟奖”起,赛事取消了传统的金银铜奖分类,并引入了拉帘盲听机制作为复赛的评审规则,这一改革显著提升了比赛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此外,自第12届赛事开始,组委会对参赛曲目的选择范围进行了细微调整,并采取了全国性的差额评选方法,替代了以往的录像报送方式。这一变化使得更多才华横溢的青年艺术家有机会通过现场表现获得认可和发掘。从第13届赛事起,决赛阶段对伴奏形式进行了重大改革,要求选手与交响乐团合作,这不仅考验了参赛者的声乐技术与合作技巧,还对其音乐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连续的优化措施,不仅增强了“金钟奖”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也象征着中国声乐艺术的品质和标准在不断提升。
随着“金钟奖”的成功举办,中国音乐“小金钟”首届全国声乐展演也于2024年正式启动。本次展演的目的是为了发掘和选拔更多具有潜力的年轻声乐人才,为我国声乐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此外,自2016年起,由文旅部主办的“全国声乐比赛”已转型为“全国声乐展演”,通过举办研修班、组织舞台演出以及开展专家研讨等多元化活动,共同推动声乐领域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在国际音乐赛事的璀璨舞台上,一批批才华横溢的青年歌唱家如李鳌、洪振翔、蔡静雯、卜乐等,正绽放着他们的艺术魅力。他们在诸如BBC卡迪夫国际歌唱家大赛、比利时伊丽莎白王后国际音乐(声乐)大赛、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声乐)比赛、多明戈世界歌剧大赛等享有盛誉的国际赛事中,以卓越表现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这些成就不仅增强了中国歌者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努力向着亚洲邻国在美声领域的艺术水平靠近。
结语
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声乐艺术在讲话精神鼓舞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与创新,声乐创作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彰显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原创歌剧新剧目层出不穷,尽管质量参差不齐,但随着歌剧探索阶段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有更多遵循艺术规律的优秀作品呈献给广大观众。作为一种综合性最强的艺术形式,歌剧制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故期待未来的歌剧作品不仅在音乐和戏剧内容上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同时在舞台美术与多媒体设计上,还能更加重视其以歌唱为核心的舞台属性,在声场建构中为音乐的戏剧预留更为充分的审美空间,以对各艺术生产环节孜孜以求的探索,推动歌剧从文本到舞台、从技术向艺术的合理转化。
2014年以来,中国声乐艺术的学术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声乐科研实现重大突破,研究成果以论文、专著和教材等形式得到了广泛传播。但也应看到,声乐类的著作和教材的原创性和创新力仍需加强,同时也呼唤举办更多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声乐学术活动,进一步拓宽声乐艺术的学术视野和理论空间。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引领声乐艺术走向更加健康、更具有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助力中国特色声乐学派的构建。
人才是声乐艺术发展的未来。在过去十年里,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人才培养项目及中国音乐“金钟奖”等高水平赛事的举办,不仅选拔和培养了众多杰出声乐人才,而且为中国声乐艺术的人才梯队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显著提升了中国声乐艺术的整体水平及国际影响力。但也必须认识到,目前真正能够培养和推出声乐人才的赛事平台相对较少,而且这些平台推出新作品的力度尚显不足。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更多的平台为具有才华的青年歌者提供崭露歌喉的机会。同时,也期望通过赛事不断呈现新的、表现各声部艺术魅力的声乐作品,进一步推动中国声乐的体系建设,让中国声乐艺术向着更加包容多元、百花齐放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