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大型声乐作品创作的格局更加多元。十年来的代表性作品有沈叶的《望海潮》(2014)、谭盾的《敦煌壁画·九色鹿的故事》(2019)、张千一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第六乐章(2019)、姜万通的《倾诉》(2020)、郭文景的《远游》(2021)、赵麟的《千里江山》第六乐章(2022)等,均为女高音与乐队而作或包含重要相关段落,表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此外,近年来的原创歌曲与通俗歌曲创作开始注重融入“古风”“国风”元素,如《墨梅》等,在与现代流行音乐相互结合的同时,展现出向传统音乐“寻根”的趋势。
在讲话精神的引领下,十年间,声乐艺术的创作理念不断焕新,一方面歌剧创作的腾飞,给予表演者更多的艺术空间;一方面文艺工作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脚步更加坚定,使得民歌、诗词歌曲与时代创作歌曲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呈现新的时代风貌,对表演艺术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对接声乐艺术新的创作趋势,民族唱法的多元性与美声唱法的民族化成为作品与时代审美对声乐表演更进一步的要求。在处理风格各异的作品时,在歌剧院与音乐厅这类声场环境里与大型交响乐队合作的过程中,唱法多样化成为每一个歌者都需要面对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当然,既有色彩又有规格的“中国声音”始终是声乐表演者不变的审美追求。
理论研究与学术活动
讲话十年来,声乐创演经历了多维度的发展,推动着声乐理论的研究与建设实现了显著的飞跃。越来越多的声乐教育者和表演者投身科研领域,不断打通理论与实践的壁垒,极大地提升了声乐艺术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水平。
(一)有关声乐的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是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最高层次的科研平台,集中了中国艺术学研究的精华与智慧,展现了该学科研究的卓越成就,并成为衡量学术权威性和深度的重要标准。在过去十年中,涉及声乐艺术的“国社科”立项课题已超过四十项,涵盖歌剧与音乐剧、民歌与传统歌唱艺术、古诗词歌曲与艺术歌曲等各类声乐体裁,聚焦声乐艺术的多个范畴。其中重大项目从中国声乐的历史演进与体系建设②、中国歌剧研究③等方面展开。其他项目则重点围绕:中国传统与民族民间歌唱艺术④,声乐史⑤,声乐创作⑥,声乐表演⑦,声乐美学、声学、传播学⑧等方向。综上,与声乐相关的“国社科”选题获批立项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声乐艺术发展的高度重视,也显示了学界对该领域的关注日益深化,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扩展。
在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一些少数民族民歌与地方濒危的声乐样式、剧种得到“抢救式”整理和研究。然而,相较对传统歌唱、声乐创作及史论方面的关注,聚焦于声乐本体的表演理论研究尚显不足,实践和理论仍需共同携手、加深碰撞,才能彼此成就,为声乐艺术拓展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声乐论文
自2014年以来,有关声乐的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体量庞大,其中围绕表演与教学的代表性成果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回望传统与展望未来。以传扬传统歌唱文化为目标,重点聚焦:{1}对古代歌唱文献持续关注⑨⑩,从传统歌唱理论中汲取养分用于指导当代声乐艺术实践。{2}以更加细化的视角梳理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⑪。一方面观照了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声乐的艺术成就与现实困境,一方面也注意到民族声乐在剧院剧场化转型中取得的显著成长和发展。同时还提出了国家级文艺团体对民族声乐发展的作用和贡献。{3}对中国声乐发展新阶段的理论认识。其中涉及诸如:民族声乐阶段到中国声乐阶段的理论性探讨⑫⑬、中国(民族)声乐学派建设⑭⑮、中国声乐理论建设⑯、从美声唱法中国化到“美声唱法中国学派”构建⑰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