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中国声乐艺术历经了十年的蓬勃发展,在古今、中西、雅俗的交融中,展现出了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不仅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更向世界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对世界声乐艺术的多样化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放眼未来,中国声乐艺术将继续秉持开放之姿,不断探索和实践,进一步为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注释:
①国家艺术基金十年资助大型舞台项目数据:歌剧81部,音乐剧、歌舞剧99部。
②“中国声乐艺术研究”(中国音乐学院,2019),“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研究”(上海音乐学院,2020)。
③“新时代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8),“中国歌剧重大课题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19)。
④如“中国传统音乐声腔研究”(姚艺君,2014),“明清以来苗族东部方言区民歌搜集与整理研究”(邹永红,2018),“藏羌彝走廊四川濒危民歌资源抢救性整理与研究”(姜霞,2020),“哈萨克族民间歌唱艺术跨界比较研究”(王丹,2021)等。
⑤如“中国唱论史研究”(余虹,2017)等。
⑥如“新世纪中国歌剧音乐剧创作研究”(傅显舟,2014),“基于语言文化的中国现当代声乐创作研究”(刘涓涓,
2020),“新时代中国歌曲创作研究”(安栋,2024)等。
⑦如“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体系研究”(王宏伟,2021),“从三版喜儿形象塑造论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传承发展”(雷佳,2023)等。
⑧如“民族声乐美学研究”(徐敦广,2019),“中国声乐‘字正’声学研究(屈歌,2023)等。
⑨智凯聪《宋代唱论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第134-144页。
⑩周咏《浅析〈乐府传声〉对发展中国传统声乐演唱技巧的创新性理论阐释》,《中国音乐》2014年第3期,第116-117页。
⑪郭克俭《放歌新中国——1949—1956年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成就》,《中国音乐》2017年第4期,第174-180+194页;《在剧院剧场化转型中成长——1949—1956年民族声乐发展之轨迹》,《音乐研究》2016年第6期,第24-38页;《停滞倒退后的恢复——1966—1978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历史追索》,《音乐与表演》2016年第4期,第1-8页。
⑫刘辉《传承美、表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引领美——对中国声乐发展建设的思考》,《中国音乐》2018年第1期,第7-14页。
⑬肖璇《中国声乐的建构与展望》,《音乐艺术》2021年第1期,第100-108页。
⑭吴锡麟《建立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探索、实践与思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第51-57页。
⑮居其宏《新时代中国声乐发展战略与学派建设研究》,《中国音乐学》2022年第3期,第49-53页。
⑯萧梅、魏育鲲《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声乐理论研究与实践》,《艺术学研究》2023年第3期,第5-16页。
⑰肖黎声《也谈建立“美声唱法中国学派”的愿景——写在“学习美声唱法如何唱好中国歌专题演唱与研讨会”之后》(上)(下),《歌唱艺术》2016年第10期,第33-36页;2016年第11期,第28-31页。
⑱朱琳、杨岩《从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共融性看中国声乐艺术的未来走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第138-150页。
⑲黄慧慧《民族声乐对传统戏曲的继承与融合》,《音乐研究》2015年第4期,第104-111页。
⑳肖璇《中国声乐“字腔相协”的探索之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第73-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