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唱法技巧到声部建设,歌唱技巧的理论建设不断丰盈。其中不仅涉及民族和美声的关系与彼此的借鉴吸收问题⑱,也涉及声乐对戏曲的继承、转化与融合等问题⑲。深入探讨气沉丹田等呼吸理论与字腔关系等咬字吐音问题⑳,并从训练方法层面给予更细致的论述。对润腔的研究向着更为深入而全面的方向发展㉑。研究者们试图以更加准确的定义,更为精确的语言,更加细化的方法,对技巧与风格问题进行理论提升与总结。此外,民族声乐中低音声部建设与美声中低声部民族化㉒㉓等问题仍为学界重点关注。
3.声乐教学和表演理论。主要是以访谈录或回忆录的形式对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声乐理论家的歌唱技法、教学理念、艺术思想进行梳理和研究,作为一种同行评议方式,促进了学科的思想碰撞与良性发展。《歌唱艺术》杂志在十年间就刊发了超过八十位中外艺术家、教育家的艺术理念与教学思想。其中对应尚能、黄友葵、周小燕、沈湘、郭兰英、金铁霖、邹文琴等声乐教育家的歌唱理论有较为集中的研究,进一步彰显了这些专家的思想理念对学科发展的重要影响。此外,该期刊的特色栏目“课堂实录”从2023年起开始以声像图文的方式对授课进行立体化呈现,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声乐学科提供了更为直观的研究视角。
4.声乐作品分类研究。以歌剧、民歌、诗词歌曲为主要研究对象。歌剧领域除了针对剧目唱段的表演艺术分析,谈论表演方法与人物塑造㉔,还对表演美学㉕、学科与学派构建㉖进行了深入探讨。民歌方面逐渐划分为专业民歌演唱㉗与民族民间唱法㉘两部分。尤其对少数民族民间唱法的多维度研究及其对专业声乐演唱的启示等问题,成为近十年来研究者关注的新角度。而体裁的分类研究也引发了对中国声乐音色的多样性与中国唱法多样化等问题的探索㉙。
5.跨学科研究。十年来,伴随着科技进步,声乐艺术研究在新文科背景下调用了更多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如音乐声学、语言音乐学、音乐心理学、嗓音医学㉚等,使得抽象的表演艺术得以更加量化、可视化的方式进行理论呈现。
(三)专著与教材
1.声乐理论研究及相关文集
2014年至今,中国声乐理论研究与体系建设愈发受到学界关注,学者们纷纷从声乐本体、教学实践、历史脉络等向度出发,以文化学、历史学、美学、音乐学、叙事学、心理学、现代科技等为角度对声乐艺术展开研究,产出了一批声乐史论专著和研究文集。其中王黎光主编的《中国声乐艺术理论建设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2021年版)为构建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必要的资料储备。其他著作,如孙建华的《音乐学视界的声乐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肖璇的《中国声乐的民歌教育传承》(文化艺术出版社2023年版)、许讲真的《中国民族声乐润腔学》(现代出版社2023年版)、张进的《声乐表演虚拟仿真教学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等,不仅从体裁入手,对中国声乐进行了理论建构与教学实践探索,还对声乐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提出思考。此外,美声唱法的研究如李珂的《美声声乐体系历史探源与技术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20年版),文集汇编如邹彦、徐天祥编《王品素教授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4年版)、杨曙光编《声乐艺术探幽》(文化艺术出版社2019年版)等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果。所有关于唱法的理论总结,都对中国唱法的教学与研究形成了有益的补充。